核心提示:断食起源于宗教,尽管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教派也不相同,但几乎每一种宗教,都有谈到过“断食”这种养生传统。
2.负荷太重,人就会生病
辟谷术原本是道教用以修炼成仙的一个法术。道教的基本观点就是“无为”。其实,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即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庄子还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庄子·刻意》篇中有一句话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
用更通俗的话讲,道教认为,人吃了五谷杂粮,尤其是乱吃多吃,会在肠中积结成粪,在体内留下太多垃圾,垃圾发酵则自然生病,轻则头疼脑热,重则要人小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对策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主食。更有人认为,居青山之侧碧水之畔,朝吸晨露暮饮清风,可以保持身轻体健,长寿延年,甚至得道成仙。
关于这点,《黄庭内景经》中有这样的话:“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道教还认为,人体中有三虫,邪欲而无法成仙,而它是靠谷气生存的,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就必须辟谷。
必须承认,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出于对“生命有限”的恐惧,而被迫做出超常甚至反常的举动。这有迷信的意味,但也因此发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法。例如,顺着走的人不能摆脱死亡的宿命,那就来个倒着走。而今天的科学已经证明了,“倒行”的确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尽管“三虫”和“辟谷可以成仙”的说法并不科学,但负荷太重人会生病,已经被科学界所公认。
人是依靠粮食而生存的,粮食到底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是该多食还是少食?很显然,古人的辟谷实质上就是强调“少食”。吕祖纯阳有这样一句话:“欲要长生,腹中长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辟谷的奇人异事。例如:
《人间》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单豹的鲁国人,他居住在深山中,喝溪水,不穿衣,不食五谷,70岁时,还像童子一般年轻,这是史籍中所记载的最早的辟谷实践者。
《汉武帝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看上去气色极好,慢走时都比马还快,力气比好几个人合起来还要大。
《后汉书·方术传》中:(郝)孟节能含枣核,不吃食物,并维持了五年十年。
曹植《辩道论》中:郗俭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
名医葛洪也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我经常看见断谷两三年的人,都身轻体健,气色好。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三国时候一个叫石春的道士,在行气为人治病时,经常连续一个月或百日不吃粮食,只喝两三升水,但气色更好,气力和以前一样。有个姓冯的人,只吞气,断谷已三年,每天挑担子上山,也不感到疲倦。
《云笈七签》中说,孙游岳断食,只服用仙丸,长达六十七年,看上去神清气爽。
《南史·隐逸传》中说,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多年,只喝涧水,吃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北史·隐逸传》中说,陈道士绝粒养性,只吃松子,身体极好,严寒时都不需要穿棉衣。
《旧唐书·隐逸传》中说,唐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嵩山二十多年,只吃松叶,饮水。
《宋史·隐逸传》中说,宋初道士陈抟服气辟谷二十多年,每天只喝几杯酒。
《宋史·方技传》中说,赵自然辟谷,神气清爽,闻到熟食就想吐,只吃生果,饮清泉。
从春秋一直到宋,断谷的道士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有一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意思是专心致志,从而忘掉了睡欲和食欲。在古籍中也有通过废寝忘食来达到断食辟谷状态的记载。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阳曲傅先生在山中行走时,因为眼睛有疾,失足坠落悬崖,他的随从大哭,以为他死定了。先生看了下四周,发现这是一个很深的峡谷,中间可以看到天空,周围立有126个石柱,柱上写有佛经。他每天看这些佛经,沉迷其中,废寝忘食,并活了下来。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只是少吃,不吃主食。虽然这些故事并不完全可信,但至少说明,古人虽然不懂营养学,却已经意识到,人体负荷过重,体内垃圾过多,就会生病。联想一下今天的富贵病,大都是营养过剩所造成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传了几千年的“辟谷”术,的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养生法。它在近几十年来重新风靡全球,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女人除了怕不孕之后更怕的是一身妇科疾病缠身,怀孕的就那…… [详细]
针灸有奇效?专家告诉你“奇”在哪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详细]
宝宝哭不停?查查5原因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详细]
脂肪肝如何治疗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详细]
热点 百科 养生 疾病 推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