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盛夏来临话养生,专家提醒切记防湿暑,养心肺!

2020-06-03 07:58:26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盛夏来临,气温升高,空气潮湿闷热,人就像在蒸笼里一样,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再加上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在公共场合还是没有办法摘下口罩,就会感觉更加的潮湿闷热。并且在这段时间内,热伤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病等疾病都容易高发,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暑湿、养心肺。

  盛夏来临,气温升高,空气潮湿闷热,人就像在蒸笼里一样,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再加上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在公共场合还是没有办法摘下口罩,就会感觉更加的潮湿闷热。并且在这段时间内,热伤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病等疾病都容易高发,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暑湿、养心肺。

  防暑湿:

  进入雨季后,人体最容易感受到湿邪,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如何防湿是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水湿之气弥漫,很容易潜藏在人体内。所以芒种节气中,要注意祛湿,这样才能避免疾病缠身。

  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通常是由于气候潮湿,坐卧在湿地而导致的;内湿则是因为人们在夏天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了身体的脾胃阳气导致。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而脾虚的人不能正常地运化水湿,就会造成体内湿气大量积聚。所以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一些有助于祛湿的食物,比如说赤小豆、薏苡仁、冬瓜、丝瓜等。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越不运动,体内聚积的湿气就越多,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体内津液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从而防止水湿聚集。

  养心肺:

  随着气温、湿度增高,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紧张,可以吃一些养心的食物,比如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日常还可以用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喝,平时会感到气虚乏力的人可以再加西洋参3克。

  中医认为,在中午阳气偏盛的时候午睡时很好的养心方法,需要通过休息来养阴,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需要注重午休,不注重午休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甚至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但午睡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为宜,白天睡得时间过长的话,晚上就会睡不着,造成不良循环,影响健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陶银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暗疮,月经不调,儿科感冒胃肠调理等。

  • 陈淑平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 石坤元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工人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