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某些易在冬季发生或加重、而在夏季有所缓解的虚寒性疾病,除了在疾病发作的时候进行治疗用药之外,还可以对其采用“冬病夏治”的做法。
夏季补阳防冬病
中医认为,冬季寒冷而潮湿,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易消耗体内阳气,引起经脉不通、气血不畅,导致肺、脾、肾、经络等发生反复难愈的病症,如咳嗽,哮喘、风湿、感冒、过敏等。
而夏季天气回暖,趁着自然的“温”、“热”特性,如果借以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经脉和气血都逐渐畅通,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发作时的症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
不过,在简单的“冬病夏治”四个字中,可是蕴含了很多学问的,有些大家“想当然”的常识,恰巧是“冬病夏治”的误区。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真相:阴虚火旺者不适合冬病夏治
正如上述介绍的那样,冬病夏治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且在讲究辨证论治的中医中,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证型。就拿咳喘来说,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证型,只有寒痰犯肺型的咳喘才适合冬病夏治的方法。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体内的阳气已经很重,若在此基础上还进行温补,不但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危害。
误区二:“夏治”有效可不再继续治疗
真相:治疗半途而废或使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虽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真正的疗效只有到了冬天才可以看到,并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此外,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即便到了冬天真的有了效果,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对于很多顽固的慢性病,可能还需要连续坚持数个夏天,才能使病情稳定。
误区三:夏治可保冬病不发作
真相:夏治只是基本保健,不可过于依赖
很多人认为,只要“冬病夏治”了,就可以避免冬季疾病的发作,从而轻视相关的治疗。但实际上,冬病夏治只是针对慢性疾病的一种基本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
同时,一些需要遵守的禁忌也不能松懈,在夏天应忌食酸冷、辛辣、油腻食物,尽量少吹空调,同时注意适度的锻炼。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大讲堂第9期:近年来,三伏天灸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最捧。天灸已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节”。据统计,每年到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天灸贴药的人群超过了20万人次,并且这样的盛景已经持续了20多年。天灸到底有哪些功效?什么样的疾病适合进行天灸?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主任为广大网友揭秘。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胆囊息肉,胃癌,食管癌,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