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秋季养生
  • 谨防“ 秋老虎”伤身

    2008年8月7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虽然意味着秋天已到来,尽管昼夜温差变化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

    2008-08-22
  • 秋天干燥重在养肺

    遵循中医养生的“秋冬养阴”原则,秋季养生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2008-08-19
  • 养肺防燥安度秋

    中医理论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燥为秋季之主气”,所以,从传统养生的角度讲,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保养肺脏和注意预防“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2007-11-06
  • 秋季要养阴 适度防滥补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2007-11-03
  • 秋补四大“宝”

    百合有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能提高免疫力,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

    2007-11-03
  • 秋冬来临 吃点荸荠

    荸荠有清热生津、利咽化痰之功,对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咽喉肿痛、肝阳上亢等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2007-11-03
  • 秋季养生知多少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

    2007-11-01
  • 秋藕宜人

    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藕就是当令滋补佳品之一。

    2007-10-31
  • 天凉好个秋 养阴又润燥

    风凉气燥,易令人致病,尤以老幼、阴虚体弱者甚易患感冒、呼吸道疾病及阴伤生燥的病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征象——“燥”,表现为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裂、干咳、少痰,以及大便干结等。这就是中医所讲的“秋燥”。

    2007-10-27
  • 天干物燥 补水不可少

    入秋后,人们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水分不足,从而导致“秋燥”。

    2007-10-22
  •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养生篇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2007-10-08
  •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2007-10-05
  • 秋日养生 以“和”为贵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2007-10-02
  • 秋燥 你要如何“滋润”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甚至鼻内经常容易出血,或咽痛干燥,似有物梗阻。

    2007-10-01
  • 秋冻 别动坏了你的脚

    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意思是提醒人们春天棉衣晚脱一段时间,免得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不要一味都冻。

    2007-09-30
1秋季养生的方法
2秋季怎样养生
3秋季银屑病小常识
4吃什么治秋季过敏性咳嗽
5什么季节容易得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