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医堂医院

苏州肿瘤医院、苏州中医医院、苏州中医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苏州国医堂医院 > 正文

西药止晕效果差?郭福新主任用中药帮耳石症患者‘稳住平衡

2025-07-30 09:56:14 苏州国医堂医院

在耳鼻喉科诊室里,“耳石症”是许多患者口中的“隐形噩梦”——早晨起床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像被扔进了旋转的木马;弯腰捡东西时,眼前发黑、恶心想吐,扶着墙半天缓不过劲;更折磨人的是,这种眩晕总在“毫无预兆”时发作,走路不敢抬头,睡觉不敢翻身,生活质量被搅得一团糟。这些被当作“颈椎病犯了”或“脑供血不足”的“怪病”,实则是耳石脱离正常位置,在半规管里“横冲直撞”:它让内耳平衡系统“乱了套”,神经信号传错“指令”,才会“天旋地转、恶心欲呕”,连简单的日常动作都成了“冒险”。

虹口区的张阿姨就被这样的“怪病”缠了大半年。她今年62岁,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从前身板硬朗、脚步轻快,带学生春游时能爬半天山都不喊累。可从去年秋天开始,她总觉“头晕得不对劲”:早上起床坐起来,眼前突然发黑,房子像“转了个圈”;晾衣服时低头捡衣架,脖子刚弯下去,就“嗡”地一阵恶心,差点栽倒。跑了三家医院的骨科、神经内科,拍了颈椎片、做了脑CT,都没查出大问题,开了止晕药、扩血管药,吃了只能“缓一半”——“药劲过了,该晕还是晕,根本不敢出门买菜。”女儿心疼:“妈,您这样下去连小区花园都不敢去了。”老伴儿急得直叹气:“要不试试中医?调理调理或许能去根。”

2025年春末,张阿姨经老同事推荐,找到了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福新主任——这位师承著名老中医陈克忠教授的疑难病专家,在中医慢性病、大病、重病的调治上颇有心得,尤其擅长用中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许多被眩晕困扰的患者解过难题。

郭主任仔细询问张阿姨的病史:“眩晕是突然发作的,还是慢慢加重的?转头的方向会影响吗?有没有觉得耳朵发闷、听力下降?平时有没有总觉得嘴里发苦、睡眠不好?”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淡红、苔薄白,摸了摸脉搏:“脉弦细,舌苔薄。”他温和地解释:“您的耳石症在中医里属于‘眩晕’范畴,和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痰浊阻窍有关。您年轻时当老师说话多、操心多,耗伤了肝阴;年纪大了气血运行慢,耳石失去了‘滋养’,才会‘脱离位置、横冲直撞’。之前用的药能暂时止晕,但没解决‘气血不和、脏腑失调’的根本,所以眩晕总反复。”

针对张阿姨的情况,郭主任没有急于用“强行止晕”的药,而是根据她的体质辨证施治。他解释道:“耳石症不是‘耳朵里的石头乱跑’这么简单,而是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需要用中药慢慢调理,既补肝肾、养气血,又化痰浊、通经络,让内耳平衡系统‘稳得住’,耳石才能‘归位’。”随后,郭主任为她开具了个性化的中药方剂,每日煎服,并叮嘱她:饮食上多吃黑芝麻、山药、红枣,少吃辛辣油腻;每天晚饭后和家人散散步,动作慢一点,别突然转头;夜里睡觉枕头垫高些,减少头部剧烈活动——“气血补足了,脏腑调和了,内耳平衡恢复了,眩晕自然就‘慢慢轻’了。”

服药一周,张阿姨感觉“眩晕发作的次数少了”,早晨起床时只是“轻微发懵”,没再“天旋地转”;第二周,她试着自己晾衣服,弯腰捡衣架时“没那么恶心了”;第三周,她惊喜地发现,晚上睡觉翻身时“头不晕了”,能睡整觉了;到了第四周复查时,她拉着郭主任的手说:“昨天我和老姐妹去菜市场买了两斤青菜,来回走了一里地,头一点都不晕!这是我大半年来轻松的一天!”更让她开心的是,女儿回家看她,发现她“走路带风,说话声音都亮堂了”——这对她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张阿姨的康复,不仅让她重新找回了“抬头走路、低头买菜”的快乐,也给许多同样受耳石症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它让我们明白,耳石症不是“老了就该忍的晕”,更不必“硬扛着等加重”。及时找到像郭福新主任这样擅长辨证施治的中医专家,通过中药调理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配合生活习惯的调整,就能一步步“安抚”被耳石扰乱的身体,让眩晕“不再突袭”,让生活重新“稳稳当当”。

而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福新主任,正是这样一位用中医智慧为患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守护者。他以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每一位被耳石症困扰的患者量身定制调治方案,用中药的温和力量,帮助他们重获对生活的掌控与从容。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