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医堂医院

苏州肿瘤医院、苏州中医医院、苏州中医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苏州国医堂医院 > 正文

西药吃了三年震颤仍反复?郭福新主任用中药帮帕金森患者‘找回’平稳

2025-07-24 09:16:30 苏州国医堂医院

在上海的老社区里,“手抖”“腿颤”是许多中老年人避之不及的“麻烦”——夹菜时筷子总碰碗沿,汤勺里的粥洒一半;走路时腿像绑了沙袋,小碎步挪得心慌;更让人沮丧的是,写个名字都歪歪扭扭,连孙子的作业都不敢签字。这些被当作“老了该有的样子”的“小毛病”,实则是帕金森病震颤在悄悄“搅乱”身体的协调:它让肌肉像“不受控的琴弦”,原本自然的动作逐渐变得僵硬颤抖,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虹口区的陈叔叔就被这样的“小麻烦”缠了五年。他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中学数学老师,从前板书工整得能当“范本”,算题又快又准。可从四年前开始,他总觉“手不听使唤”:备课写教案时,粉笔在黑板上“画波浪”;端茶杯喝水,水洒湿了半件衬衫;让他难堪的是,去年春节给孙子发红包,手一抖,红包掉在了地上——“以前我能连续写三小时板书不歇气,现在写个‘陈’字都要停两回。”

陈叔叔跑了三家医院的神经内科,做了脑电图、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医生都诊断为“帕金森病震颤”,开了左旋多巴类药物,可吃了三年,症状时轻时重:“有时候吃药能管五六个小时,手抖得轻;可一累着、一紧张,下午就开始‘哆嗦’,连筷子都拿不住。”女儿心疼:“爸,您这样下去连厨房都不敢进了。”女婿也劝:“要不试试中医?调理调理或许能去根。”

2025年夏天,陈叔叔经老同事推荐,找到了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福新主任——这位师承著名老中医陈克忠教授的疑难病专家,在帕金森病震颤等“肝风内动、气血失和”的问题上颇有心得。

郭主任仔细询问陈叔叔的病史:“手抖是早晨轻、下午重,还是全天都在抖?走路是腿发沉,还是控制不住往前冲?吃饭有没有‘嚼不烂’的感觉?平时有没有怕热、大便干?”又看了看他的舌苔——舌红少津、苔薄黄,摸了摸脉搏:“脉弦细,有点数。”他温和地解释:“您的帕金森震颤在中医里属于‘颤证’‘痉病’范畴,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不能濡养筋脉有关。您年轻时当老师站着讲课十多个小时,耗伤了肝肾;年纪大了肝肾不足,没法‘平息’上亢的肝阳,气血又‘跑’不到筋脉,才会‘手抖、腿颤、动作僵’。之前吃的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没解决‘肝肾阴虚、气血失和’的根本,所以总反复。”

针对陈叔叔的情况,郭主任没有急于用“强行止颤”的药,而是根据他的体质辨证施治。他解释道:“帕金森震颤不是‘局部肌肉坏了’,而是身体整体失衡的表现。需要用中药慢慢调理,既滋补肝肾、平抑肝阳,又补益气血、濡养筋脉,让气血重新‘充足’起来,筋脉自然就‘听使唤’了。”随后,郭主任为他开具了个性化的中药方剂,每日煎服,并叮嘱他:饮食上多吃黑芝麻、核桃、枸杞,少吃辛辣温燥;每天饭后慢慢走二十分钟,别总坐着;情绪上别着急,说话、动作都“慢半拍”——“肝肾养好了,气血足了,筋脉有了‘滋养’,震颤才能‘慢慢稳’。”

服药一周,陈叔叔感觉“手抖没那么‘厉害’了”,能自己端起茶杯喝半杯水;第二周,他试着自己夹菜,虽然偶尔还会碰碗沿,但至少能夹起半块肉;第三周,他惊喜地发现,走路时腿没那么“僵”了,能自己走到小区花园遛弯;到了第四周复查时,他拉着郭主任的手说:“昨天我给孙子写作业,虽然字还是有点歪,但没像以前那样‘画波浪’!他直夸我‘爷爷进步了’。”更让他激动的是,女儿回家看她,发现他“说话声音稳了,思路也清楚”——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陈叔叔的改善,不仅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吃饭、写字、遛弯”的快乐,也给许多同样受帕金森震颤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它让我们明白,帕金森震颤不是“老了就该认的命”,更不必“硬扛着等加重”。及时找到像郭福新主任这样擅长辨证施治的中医专家,通过中药调理改善身体内环境,配合生活习惯的调整,就能一步步“安抚”身体的失衡,让生活重新“稳”起来。

而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福新主任,正是这样一位用中医智慧为患者“滋养气血”的守护者。他以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每一位帕金森震颤患者量身定制调治方案,用中药的温和力量,帮助他们重获对生活的掌控与信心。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