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中后期甚至初期都可能伴发阳痿。专家指出,只有深入认识糖尿病阳痿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中医认为,糖尿病阳痿可分三大类。
2009-11-04月经不按周期而来,或一月两至,或逾月不来,提前或退后均超过5—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同时尚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及全身症状称为月经后先后无定期。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2009-10-25姜良铎教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精于内科,擅长中医急诊。积4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的通补养生理论。临床主要从事人体状态辨治用药及呼吸热病的研究。笔者曾先后随师学习,现将其有关从状态辨治及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中医辨证治疗,是从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来治疗这些皮肤病,从内部根本调养加外部的对症治疗相辅相成,最后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009-10-18汉以前无“痰”字,而有“淡”字之用。《文字集略》曰:“淡为胸中液”,说明了痰与人体内水液相关。《内经》中水、湿、饮病证的论述相当详尽,奠定了痰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此后,痰证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代有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痰证理论。
2009-10-16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2009-10-10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009-10-10西医往往可以凭此小视中医了:你中医有什么了不起?历史悠久呀!医理深邃呀!但就只说这发热吧,你要望闻问切,四诊八纲,折腾来折腾去,好大半天还不一定有结果。而我呢。只凭一根小小的玻璃管儿,5分针就可以搞定,是你行还是我行?
2009-10-10益母草辛散苦泄,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作用,是女性经产病的重要用药。益母草也要对症用才有效。中医讲“异病同治”,也就是说,只要是淤血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淤阻腹痛等病证,都可以用益母草治疗。淤血的主要表现有月经有血块、腹痛,舌上有淤点淤斑。
2009-10-09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笔者行医35年来,在临床工作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愿与同道探讨。
2009-09-25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2009-09-24健脾益气法 慢性肾衰常见面浮肢肿,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臭,腹胀便溏,或舌质淡有齿痕,脉沉无力。以脾虚为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脾虚湿困者用胃苓汤加减以运化脾湿;偏于肾气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参芪之品。
2009-09-19药物性胃炎是指长期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中西药物而引起的病变。以胃部嘈杂、脘胀、胃部隐痛、流涎为主要证候。嘈杂为首先出现的症状,特点为嘈杂似饥,食后略适,或有灼热感;脘胀的特点为满而喜按,食消满除,嗳气稍舒;隐痛的特点为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得温痛停;流涎的特点为泛吐清涎,偶有吞酸。以上多夹杂出现,亦可单独发生,常伴有纳食减退,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兼证。
2009-09-15八纲辨证中的四对范畴,是以阴阳对立理论为基础确立的。如果说,四对范畴中的任何一对不具真正的矛盾性,我们就应该断定这种学说至少在逻辑上有缺陷,其说服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