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009-10-10西医往往可以凭此小视中医了:你中医有什么了不起?历史悠久呀!医理深邃呀!但就只说这发热吧,你要望闻问切,四诊八纲,折腾来折腾去,好大半天还不一定有结果。而我呢。只凭一根小小的玻璃管儿,5分针就可以搞定,是你行还是我行?
2009-10-10益母草辛散苦泄,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作用,是女性经产病的重要用药。益母草也要对症用才有效。中医讲“异病同治”,也就是说,只要是淤血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淤阻腹痛等病证,都可以用益母草治疗。淤血的主要表现有月经有血块、腹痛,舌上有淤点淤斑。
2009-10-09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2009-09-24健脾益气法 慢性肾衰常见面浮肢肿,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臭,腹胀便溏,或舌质淡有齿痕,脉沉无力。以脾虚为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脾虚湿困者用胃苓汤加减以运化脾湿;偏于肾气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参芪之品。
2009-09-19药物性胃炎是指长期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中西药物而引起的病变。以胃部嘈杂、脘胀、胃部隐痛、流涎为主要证候。嘈杂为首先出现的症状,特点为嘈杂似饥,食后略适,或有灼热感;脘胀的特点为满而喜按,食消满除,嗳气稍舒;隐痛的特点为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得温痛停;流涎的特点为泛吐清涎,偶有吞酸。以上多夹杂出现,亦可单独发生,常伴有纳食减退,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兼证。
2009-09-1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中医中药只擅长治疗慢性疾病和治未病,其实在急症、重症和传染病治疗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他认为,应对此次疫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2009-09-10中医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肝、脾(胃)、肾三脏。机体诸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
当前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很大,人们普遍感到不舒适。最近到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消化科、皮肤科等就诊的门诊病人明显增多。
2009-07-23皮肤癌的中医辩证论治、专方验方、外治法等。
2009-07-10鼻渊、鼻鼽,均为鼻塞、流涕,久而难愈的疾患。流脓涕而臭者为鼻渊;流清涕不臭者为鼽。
2009-03-2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恒动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病证结合即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学临证处理疾病、组方遣药、保证疗效的前提。
2008-08-07糖尿病初期患者一般属中医实证,常在饭后、运动后出汗,称之为实汗。患病时间较长后正气亏虚,以手足多汗常见,称之为虚汗。
2007-11-23中医认为,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属于中气下陷证,治疗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