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就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包括疾病的发生和致病因素两方面。对病因的认识,除从病史中探索外,主要从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辨认,而形成“病因辨证”。
2009-12-04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
2009-12-03推拿疗法通过在疑病症患者体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009-12-02症状: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喑音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2009-12-02 有些中老年男子在性生活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且疼痛的时间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这种由性交引起的腰痛,中医称之为“房事腰痛”。
冬季是便秘的多发季节。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便中的食物残渣和水分太少。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类物质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它能吸收和保留水分,使粪便变得柔软;也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排泄,起到预防和治疗便秘的作用。不过,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吃水果防便秘也应当有所不同。
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使营养物质从粪便中排泄,以致营养缺乏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以脂肪吸收障碍最为突出。
2009-11-07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
2009-11-05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中后期甚至初期都可能伴发阳痿。专家指出,只有深入认识糖尿病阳痿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中医认为,糖尿病阳痿可分三大类。
2009-11-04月经不按周期而来,或一月两至,或逾月不来,提前或退后均超过5—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同时尚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及全身症状称为月经后先后无定期。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2009-10-25姜良铎教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精于内科,擅长中医急诊。积4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的通补养生理论。临床主要从事人体状态辨治用药及呼吸热病的研究。笔者曾先后随师学习,现将其有关从状态辨治及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中医辨证治疗,是从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来治疗这些皮肤病,从内部根本调养加外部的对症治疗相辅相成,最后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009-10-18汉以前无“痰”字,而有“淡”字之用。《文字集略》曰:“淡为胸中液”,说明了痰与人体内水液相关。《内经》中水、湿、饮病证的论述相当详尽,奠定了痰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此后,痰证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代有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痰证理论。
2009-10-16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