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全国各地纷纷拉响高温预警。此时节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老人、老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如何正确防暑降温?先来看看这几个常见误区。
避开四大防暑误区
误区一:在室内待着不会中暑
许多人认为高温天气里,只有在室外的人才会中暑,自己只要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其实中暑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高于32℃,另一个是湿度大于60%。如果房间不注意通风,闷热潮湿,同样会引起中暑。
误区二:中暑后在家治疗
一旦中暑,很多人认为可以像感冒一样在家治疗。事实上重度中暑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人体多脏器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三:猛吃冷饮快速降温
靠猛吃冷饮来降温,不仅不消暑,反而还会中暑。因为进食过多的冷饮,人体局部温度快速下降,身体一下子无法适应,反而耗伤人体阳气,热量不容易散出体外,引起中暑。
误区四:空调开得过冷
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的人,突然出门,因为温差突然变大,也容易发生中暑的情况。
“三伏天”防暑小知识
一、要多喝白开水
平时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二、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三、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开足电扇,或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四、出门记得做好防晒
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擅长中医脉诊及经方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