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 代金刚
湖北读者钱先生咨询:我平时痰多,尤其吃点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老伴让我试试外敷白芥子,具体做法如下:白芥子15克研末,用食醋调成膏状,摊于方形硬纸上,每块约5~8克,贴于足三里、脾俞、肺俞、中脘等穴位,胶布固定,一般贴2~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时间。我不知道是否有效,想请专家点评一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点评:《内经》指出“诸湿肿满,皆生于脾”,提出了饮食、起居、冷暖等因素可导致痞证,主要关系到脾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浊气降则气机调畅。若外邪入里,饮食不节,食滞于中则脾元受伤、胃气不行、升降失职,就会痰湿内生、气机紊乱、痰气胶着,出现心下痞塞或胸膈胀满。故消痞之本在治痰。
白芥子,性温,味辛,入肺、胃经,能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可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等证。
醋调白芥子,可以辛温散寒,祛痰消痞,有治疗寒痰咳喘的作用,外敷还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从而达到预期疗效。用醋的作用一方面是消除白芥子的强刺激性,另外也可引药归经,疏肝理气,调理气机。白芥子醋制外敷化痰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会使皮肤起泡,一般敷2~4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在外敷过程中,有不适或者无法忍受,随时可以去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咳嗽、哮喘、厌食、腹泻、胃炎、遗尿、血尿、肾病、湿疹、荨麻疹、多汗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