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干燥的秋季一样,寒冷的冬季里人们也极易上火。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本就干燥的冬季再加上供暖,可谓“干上加干”,导致阴阳失衡而上火;二是天冷人们爱吃火锅或烧烤等暖身食物,本就温热的牛羊肉,搭配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人就容易因积热而上火。当上火症状较轻,无需服药时,不妨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灭掉体内的“火苗”。
多喝白开水。喝水能加快新陈代谢,冷却体内燥热,缓解烦躁的情绪,建议每日至少饮水1200毫升(约两瓶矿泉水)。
屋里放盆水。冬季上火多因“燥”,除了给身体补水,还应给干燥的空气加湿,有利于机体抵御病菌的威胁。可使用加湿器、放一盆水、常开窗通风等,保证湿度在30%~60%之间。
早睡晚起。熬夜会损耗阴气,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引起头晕、眼干、易怒、两眼发红等肝火旺盛症状。冬季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建议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6点后起床。
常揉肚子。面对上火引起的便秘,可尝试轻揉肚子,增加胃肠蠕动,通便后火气往往会消散。方法是:单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向外画圈,坚持5分钟以上,直到腹部微微发热。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适量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可排解烦闷,浇灭心火,增强体质。但要注意两点:早上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后;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按摩降火穴。常按三个穴位有降火功效:1.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2.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脚缘两侧连线处;3.合谷穴,即虎口。按揉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用力过猛,以5~10分钟感到微微酸胀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往往不加思考地胡乱去火。一些广为流传的方法虽有可取之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用得不对反而让身体“火上浇油”或寒热交加,以下3种错误行为最为常见:
靠喝凉茶去火。凉茶多由金银花、菊花、黄芩等组成,性寒,适宜实火患者,但虚火患者喝凉茶可能“凉上加凉”,还可能导致胃疼、腹痛、腹泻。女性月经期间、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喝凉茶。
猛吃苦味去火。莴苣、生菜、苦瓜等苦味食物有助清心泻火,但不可过食或长期食用,尤其是老人,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
天天喝菊花茶。菊花茶有清火解毒的功效,但不宜天天喝,平时怕冷、一吃凉就胃痛的虚寒体质者长期大量饮用,会使体质越来越寒,免疫力降低。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 张湖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