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降温,寒冬就要来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醒我们养生也要跟随季节的变换而调整。
中医理论认为,无论大自然还是人体的生命活动,阴阳两方面都在此消彼长。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使精气内聚,从而抗病延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有秋冬不能养阴者,以致春夏多患火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教授晁恩祥提醒大家,秋冬养阴,首先要规律作息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睡眠不足很容易损耗阴血、招来火气。此外,还可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注意,让身体收藏阴精、润养五脏。
重食疗。天气转凉,很多人又开始不加节制地吃辣,却不知“无辣不欢”很容易“引火上身”,对养阴不利。因此,辛辣食物、烟酒等要尽量控制,吃辣后最好吃点酸,能滋阴润燥、缓解上火,如柚子、山楂、西红柿等。此外,秋冬进补要讲究“平补”,莲藕、杏仁、百合、银耳、荸荠、秋梨、蜂蜜等,都是不错的养阴食物。如果出现手脚发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明显的阴虚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些养阴的中药,如麦冬、沙参等。
勤喝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最能养阴。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更要随身带着水杯,及时补充水分,而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时再猛喝一通。想要赶走“秋燥”,除了喝白开水外,还要利用好一个“宝贝”——蜂蜜。早晚将蜂蜜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更能起到润肠通便、养阴润燥的效果。
吞唾液。古人认为唾液十分珍贵,不惜用“金律玉液”来称赞。适当吞咽唾液,的确有益健康长寿。可在起床前和临睡时,闭目静坐,先叩齿30次,再用舌头舔上颚及上下牙齿,待唾液满口时,分两三次咽下。然后稍停片刻,缓缓深呼吸,吸气时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连续30次左右,有助于滋阴降火、固齿益精。
调精神。入秋后,有人因为上火而心烦气躁、爱发脾气,还有人因为秋冬萧瑟触景生情,时常心情低落、伤感不止,情绪也大起大落。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要注意调节,思虑过度、大发雷霆都不利于养阴。情绪不好时可选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出去走走,多做深呼吸,吐故纳新,帮自己消除不良情绪。还要学会自我开解,笑对烦恼,宽容待人。
巧锻炼。天冷时节人体血管收缩,并不适宜做举重、猛跑等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运动时间也不宜太久。此时,最适合打太极拳、练气功、瑜伽等节奏舒缓、动作舒展的锻炼,可以调畅气机,促进经络气血运行,加强新陈代谢,从而调养身心、养阴护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炎、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肝炎、胆囊疾患、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各种老年病,泌感、结石,风湿痹症、眩晕、痛症等杂病。对小儿四时感冒、咳喘、厌食、虚汗、肾炎及皮肤科常见病也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