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寒体质包括气虚、阳虚、血虚、情绪郁闷、气血瘀阻及寒湿型6种证型;怕热体质包括阴虚燥热、火热及湿热型3种证型。怕寒、怕热体质,均各有其适用的饮食原则,简单介绍如下。
怕寒体质——
(1)以甘平及温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凉性食物。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生冷寒性食品。因为,大部分蔬菜性多寒凉,在烹调此类蔬菜时可加入辛温之葱、生姜及胡椒等调味品,或与鸡肉、羊肉、牛肉等温热性肉类同煮,则可减轻其寒性,避免损伤阳气。
(3)吃完冰品或寒凉食物后,可喝一碗龙眼茶、红糖水、葱姜蛋花汤、姜汤、金橘桂圆茶等温热食品,以中和之。
怕热体质——
(1)以甘平及凉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温性食物。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燥热性食品,若不慎过食,可喝绿豆汤、薏仁汤、薄荷绿茶、芦荟汁、小麦草汁、甘蔗汁、冬瓜茶等寒凉性食物,以中和之。
寒热错杂体质——
若身上同时出现寒热夹杂的症状,属于寒热错杂的综合体质,则生冷寒性及燥热食品均不宜多食。因为,过食寒性食品易伤阳气,而过食热性食品易伤阴液及助长热性。宜常吃甘平易吸收的食物,轮流或同时食用凉性及温性食物,这样不仅可同时吸收凉温食物的精华,更可相互平衡,避免单独食用而产生副作用。
食物属性分类:
甘平——葡萄、柠檬、木草莓、菠萝、枇杷、李子、茼蒿、花椰莱、卷心菜、豌豆、四李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燕窝。
温性——油莱、大头芥菜、番瓜、胡萝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橘、杨梅、桃子、杏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韭菜、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莱、羊奶、雪蛤、淡酒。
热性——肉桂、核桃、榴莲、胡椒、辣椒、干姜、羊肉、狗肉、熏炸烧烤物、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十全大补汤、四物汤、腌渍品、咖啡、咖喱、烈酒、烟。
凉性——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白萝卜、丝瓜、芹菜、茄子、金针莱、菠菜、瓢瓜、芦笋、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苹果、莲雾、番茄、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乌骨鸡、鸭、蟹、鳖、蛋白、牛奶、小米、薏仁。
寒性——冰品、未煮熟的食物、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杨桃、柿子、香蕉、芒果、桑葚、奇异果、竹笋、黄瓜、苦瓜、白菜、空心莱、茭白笋、豆芽、紫菜、海带、龙须菜、西洋菜、豆豉、荸荠、小麦、荞麦、食盐、酱油、白砂糖、蛤蛎、蚬、蚌类。
(责任编辑:叶惠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亚健康的年轻人也是吃膏方主力军,胸闷等症者,适用于“调肝健脾膏”,此膏药健脾利湿,但肝火旺盛者慎用。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