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历史悠久。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载有不少膏方的制法与用途。《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的大乌头煎是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唐代对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续有发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千金方》中有个别“煎”方已与现代膏滋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将药味捣碎,取汁,去滓,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功能养阴润肺,降气化痰。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这些煎方均强调作滋补强壮剂,不仅用于治病,并且开后世补虚康复、养生抗衰老之先河。宋元时期之膏方,基本沿袭了唐代的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时《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是一首着名的膏方,时至今日,仍广为沿用。金元时期,扩大了膏方治病的范围,如《世医得效方》治消渴(糖尿病)的“地黄膏”,治咳嗽喘满的“蛤蚧膏”等。
膏方发展至明清,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语。这一时期比较着名的膏方有,《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以气血双补,形气兼顾,治疗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洪基着《摄生总要》,从壮阳填精法立论,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等着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龚廷贤着《寿世保元》集抗衰老膏方,如“茯苓膏”、“银叶膏”等,亦多佳效。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吴尚先着《理瀹骈文》,载有内服膏方。《清太医院配方》和《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均收录了很多着名的抗老滋补膏方。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代膏方续有发展,历史悠久的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和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滋药,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制合方法,皆有其独特之长,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膏方作用包含“救偏却病”的双重作用。因病致虚、因虚致病,可用膏方;慢性疾患、顽固性疾患、消耗性疾患,亦可用膏方调养。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补药、补方,它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随着人们对疾病本质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对“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许多医家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故辨证选药须视患者体质状况,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调补之剂,还须根据疾病进行施治,需要时可配以祛邪攻坚等药,万不可认为膏方仅为专门补品,而贸然进服。
(责任编辑:叶惠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亚健康的年轻人也是吃膏方主力军,胸闷等症者,适用于“调肝健脾膏”,此膏药健脾利湿,但肝火旺盛者慎用。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