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四季气候中突出的特点是“燥”。为何“燥”,是因它的季节特点所决定的。
秋季是夏冬的中间阶段。初秋时节,夏之暑热渐衰,但尚有余威,中午骄阳当空,仍令人有燥热之感,俗有“秋老虎”之称。中秋时节,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渐而秋深,秋风瑟瑟,带给人们的是秋燥肃杀,一片“秋风扫落叶”之“燥”的景象。《温病条辨》有“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的记载。
“秋燥”的辩证施治,以温凉不同而异。在医学上将秋燥分为温燥、凉燥两类。秋燥的偏凉偏热,与秋令季节的不同变化,及南北地域的差异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初秋有夏火之余气,故多见温燥,常感咽干舌燥,咳嗽痰少;深秋有近冬之寒气,故多见凉燥,常见咳嗽痰多,清且稀。
因此,秋季食养讲究“养阴润燥,防燥伤阴”,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因“秋燥”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温燥可用清凉生津类食物,如百合、生梨、甘蔗、蜂蜜、藕,或偏凉类水果如猕猴桃等,不宜食用哈蜜瓜、桔子等偏热类水果。凉燥用温润类药,如核桃仁、松子仁、榛子、柑桔等。
滋阴润燥食疗方
阿胶鸡蛋汤
原料:阿胶5克,鸡蛋2个,黄酒、盐适量。
制作方法:阿胶用黄酒、清水煮溶,把鸡蛋打均匀倒入煮蛋花汤,加盐调味。
功效:滋阴润肺,养血安胎,宁心除烦。
适用:烦燥不宁及血虚、胎动不安。
白芨蛋
原料;鸡蛋3个,白芨粉5克,盐少许。
制作方法:鸡蛋倒入碗内,加入白芨粉、盐、适量清水一起打拌均匀,上锅蒸5分钟。
功效:滋阴润燥,止血。
适用:烦躁不安,肺结核痰中带血者。
炖参肠
原料:海参100克,猪大肠150克,黑木耳30克,葱、姜、蒜、料酒、酱油、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1)水发好的海参去肠切条,木耳泡大,洗净、切条,猪大肠洗净切段。(2)锅内放入沸水,先将海参、大肠分别焯一下,然后将大肠放锅内,加水煮至五成熟,放入海参及葱、姜、蒜、料酒、酱油,煮至海参、大肠熟烂,再加黑木耳,稍加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
适用:阴虚火旺,大便不通者。
松花蛋拌豆腐
原料:嫩豆腐2块,松花蛋1个,香油、酱油、盐、姜末、葱花各适量。
制作方法:(1)豆腐用沸水煮一下,再放到凉开水中浸一会,捞出沥干。(2)松花蛋剥壳洗净,与豆腐装盘内加入已经准备好的调料拌匀。
功效: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适用:发热之后五心烦热,口干且渴,口苦咽痛等患者。
腐竹鲜蘑菇
原料:发制好的腐竹150克,鲜蘑菇100克,黄瓜50克,盐、花椒、食用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1)腐竹切成寸段;鲜蘑菇去杂洗净,切片;黄瓜洗净切成小菱形片。(2)炸花椒油,去花椒,把花椒油浇菜上,略待片刻,再放入调料拌匀。
功效:补气健脾,滋阴润燥。
适用: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咳嗽痰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携手39健康网在大德路总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大肠手术前后护理”的专场讲座。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疑难杂症。主治高血压、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