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医堂医院

苏州肿瘤医院、苏州中医医院、苏州中医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苏州国医堂医院 > 正文

早饱、反酸、大便不成形?郭福新主任辨证调治让肠胃‘强’起来

2025-07-27 09:18:45 苏州国医堂医院

在上海的老弄堂里,“肠胃不好”是许多中老年人的“老毛病”——吃完午饭肚子就咕噜咕噜响,像揣了个“小鼓”;稍微吃点凉的、辣的,要么胀得胸口发闷,要么跑两趟厕所;更让人烦恼的是,明明没吃多少,却总觉得“胃里堵得慌”,连爱的红烧肉都不敢碰。这些被当作“年纪大了消化差”的“小问题”,实则是肠胃功能紊乱在悄悄“搅乱”身体的节奏:它让脾胃像“生了锈的机器”,原本顺畅的消化、吸收、排泄逐渐失衡,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杨浦区的李阿姨就被这样的“小麻烦”缠了三年。她今年58岁,退休前是小学数学老师,从前饭量大、胃口好,带学生春游时能一口气吃两笼小笼包。可从四年前开始,她总觉“肠胃不对劲”:早上喝碗豆浆,肚子就胀得像揣了个气球;中午和老同事聚餐,吃了两片红烧肉,下午准得跑两趟厕所;让她心焦的是,半年大便总不成形,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以前我能连吃三碗饭都不胀,现在半碗粥都得慢慢咽。”

李阿姨跑了三家医院的消化科,做了胃镜、肠镜、腹部B超,结果都显示“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医生开了促消化药、益生菌,可吃了半年,症状时好时坏:“有时候吃药能管一两天,可一吃凉的、累着,肚子又开始‘闹脾气’。”女儿心疼:“妈,您这样下去连小区门口的早餐摊都不敢去了。”老姐妹也劝:“要不试试中医?调理调理或许能去根。”

2025年入秋,李阿姨经老同事推荐,找到了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福新主任——这位师承著名老中医陈克忠教授的疑难病专家,在肠胃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弱、肝脾不和”的问题上颇有心得。

郭主任仔细询问李阿姨的病史:“胀气是饭后半小时明显,还是一整天都胀?大便一天几次?是稀软还是水样?平时有没有总觉得嘴里发黏、不想喝水?情绪紧张时症状会不会加重?”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淡红、苔白腻,摸了摸脉搏:“脉弦滑,有点缓。”他温和地解释:“您的肠胃功能紊乱在中医里属于‘痞满’‘泄泻’范畴,和脾胃虚弱、肝气犯脾有关。您年轻时当老师说话多、操心多,耗伤了脾气;年纪大了脾胃运化能力下降,肝气又容易‘往上冲’,才会‘吃点就胀、大便不成形’。之前吃的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没解决‘脾胃虚弱、肝脾不和’的根本,所以总反复。”

针对李阿姨的情况,郭主任没有急于用“强行止胀”的药,而是根据她的体质辨证施治。他解释道:“肠胃不是‘独立的零件’,而是和全身状态息息相关的。需要用中药慢慢调理,既健脾益气、化湿和中,又疏理肝气、调和脾胃,让脾胃重新‘有力气’消化,肝气和脾胃‘和平共处’,症状自然就‘慢慢轻’了。”随后,郭主任为她开具了个性化的中药方剂,每日煎服,并叮嘱她:饮食上多吃山药、小米、南瓜,少吃生冷瓜果、油腻甜食;每天饭后散步二十分钟,别总窝在沙发里;情绪上别着急,和家人说话“慢半拍”——“脾胃养好了,肝气顺了,肠胃功能恢复了,消化吸收自然就正常了。”

服药一周,李阿姨感觉“肚子没那么‘胀得慌’了”,喝完豆浆后能慢慢走动半小时;第二周,她试着吃了块红烧肉,虽然有点腻,但没像以前那样“撑得半夜睡不着”;第三周,她惊喜地发现,大便开始成型,黏马桶的情况明显减少;到了第四周复查时,她拉着郭主任的手说:“昨天我和老姐妹去吃了小馄饨,虽然只吃了五六个,但没胀、没拉,这么舒服!”更让她开心的是,女儿回家看她,发现她“脸色红润了,说话声音都亮堂了”——这对她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李阿姨的改善,不仅让她重新找回了“吃得香、消化好”的快乐,也给许多同样受肠胃功能紊乱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它让我们明白,肠胃不好不是“老了就该认的命”,更不必“硬扛着等加重”。及时找到像郭福新主任这样擅长辨证施治的中医专家,通过中药调理改善脾胃功能,配合生活习惯的调整,就能一步步“安抚”肠胃的失衡,让吃饭从“任务”变成“享受”,让生活重新“有滋有味”。

而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的郭福新主任,正是这样一位用中医智慧为患者“调和脾胃”的守护者。他以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每一位肠胃功能紊乱患者量身定制调治方案,用中药的温和力量,帮助他们重获对生活的掌控与从容。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