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初秋易患“阴暑” 身热头痛关节酸痛需注意

2013-08-20 03:50:31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

  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还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在当前躲避秋老虎之时,白天气温很高,但往往昼夜温差较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伤阴暑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饮食上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每天吃1-2个梨、西瓜、蕉类、山竹等凉性水果;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还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预防“阴暑”的中药凉茶方:

  1、组方:黄芩(15g)、栀子(10g)、知母(25g)、花粉(20g)

  用法:煮水煎服

  疗效:泻火解毒、生津润燥。适用于热盛、阴亏者。

  2、组方:绿豆(25g)、红糖少许、藿香(10g)、板蓝根(15g)、金银花(20g)

  用法:每天喝250ml~300ml,当凉茶饮用

  疗效:清热解毒,防暑去湿。普通大众都可以饮用。

  3、组方:菊花(30g)、桑叶(20g)、加少许石膏

  用法:煎服

  疗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单纯热盛者。

  4、组方:黄芪(15g)、党参(20g)、菊花(10g)、桑叶(10g)

  用法:煮水煎服

  疗效:补气固表,清热解毒。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中暑
推荐专家更多
  • 陈淑平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 陶银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暗疮,月经不调,儿科感冒胃肠调理等。

  • 刘潮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疑难杂症。主治高血压、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