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诊断脾肾阳虚感冒? 2007-12-26呼吸科

    脾肾阳虚,卫阳“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减低,故易感风寒而形成脾肾阳虚外感证候。

    查看全文>> 标签:呼吸辨肾阳虚感冒疾病感冒呼吸感冒疾病症状诊断
  • 肾阳虚感冒如何与类似证候鉴别? 2007-12-26呼吸科

    肾阳虚感冒应与脾阳虚感冒、脾肾阳虚感冒鉴别。

    查看全文>> 标签:呼吸肾阳虚感冒疾病感冒呼吸感冒疾病症状诊断
  • 中医对消化不良的认识及防治 2007-11-26胃病

    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防治防治中医治疗用药
  • 治肾炎 忌好你的口 2007-11-7肾病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本病中医分为三型论治,如脾肾阳虚者,除有慢性肾炎的表现外,尚有背冷肢冷、大便稀烂,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等;肝肾阴虚者,伴有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偏红,苔少,脉细数等;气血不足者,则有贫血、头晕耳鸣或多汗、纳少难眠、舌淡脉沉等。可辨证治疗。

    查看全文>> 标签:忌口肾炎肾病预防保健
  • 第十节 内陷 诊断治疗 2007-9-13中医

    [诊断](#画中画广告#)多见于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易并发于脑疽、背疽患者。一、火陷型多见于疽证1—2候(五日为一候)。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二、干陷型多见于疽证2—3候。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七节 慢惊风 转归预后 2007-9-12中医

    [其他疗法](#画中画广告#)一、经验方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二、外治疗法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

    查看全文>> 标签:心肝病证惊风中医中医儿科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七节 慢惊风 分证论治 2007-9-12中医

    1.土虚木亢(#画中画广告#)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 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

    查看全文>> 标签:心肝病证惊风中医中医儿科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七节 慢惊风 诊断治疗 2007-9-12中医

    [临床诊断](#画中画广告#)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

    查看全文>> 标签:心肝病证惊风中医中医儿科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七节 慢惊风 2007-9-12中医

    [病因病机](#画中画广告#)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

    查看全文>> 标签:心肝病证惊风中医中医儿科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 第四节 缺铁性贫血 2007-9-12中医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疾病,是由于体内贮存铁量减少,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多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本病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影响其行为智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本病属中医“血虚”范畴,根据贫血的轻重程度,又分属于“萎黄”、“黄胖”、“疳证”、“虚劳”等病证。·(#画中画广告#)[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多种急慢性疾病病后失于调护亦...

    查看全文>> 标签:心肝病证中医中医儿科中医教材书籍教材紫癜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