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医案
相关标签:便捷途径中医学习兰州医案临床
  • 胃痛 文献摘要 2007-9-1中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画中画广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

    查看全文>> 标签:脾胃肠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胃痛中医
  • 痫病 文献摘要 2007-8-31中医

    《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画中画广告#)《丹溪心法·痫》“痫症有五,马、牛、鸡、猪、羊。……以其病状偶类之耳,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发则头旋颠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叫吼吐沫,食顷乃苏,宜星香散加全蝎三个。”《寿世保元·痫症》:“盖痫疾之...

    查看全文>> 标签:痫病心脑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眩晕 文献摘要 2007-8-31中医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画中画广告#)《素问玄机原病式·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

    查看全文>> 标签:心脑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眩晕中医病因
  • 肺痈 文献摘要 2007-8-27中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画中画广告#)《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至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证治汇...

    查看全文>> 标签:肺病证肺痈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症状诊断病因
  • 肺痈 病因病机 2007-8-27中医

    本病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画中画广告#)1.感受外邪多为风热外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所致,正如《类证治裁·肺痿肺痈》所说:“肺痈者,咽干吐脓,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所为,《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血...

    查看全文>> 标签:肺病证肺痈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病因
  • 哮病 病因病机 2007-8-26中医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画中画广告#)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

    查看全文>> 标签:哮病肺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文献摘要 2007-8-26中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画中画广告#)《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景岳全书·传忠录》:“湿证之辨,当辨表里。……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粘衣,此皆湿从外人者也。如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益肾。”《临证指...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治疗原则 2007-8-26中医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画中画广告#)1.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的记载。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病因病机 2007-8-26中医

    1.感受湿邪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画中画广告#)2.脾虚生湿生活不节,如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因此,病因有外湿与内湿之分,湿邪侵人人体的途径,就外感...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湿阻 2007-8-26中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多篇章对湿病的病因...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