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劳逸
相关标签:护肝劳逸中医情绪营养
  • 虚劳 预防与调摄 2007-9-4中医

    凋摄护理对虚劳的好转、治愈具有重要作用。(#画中画广告#)1.避风寒,适寒温。虚劳过程中,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而虚劳病人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2.调饮食,戒烟酒。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资生,故调理饮食对虚劳至关重要。一般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沽之物,则应少食甚至禁...

    查看全文>> 标签:气血津液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虚劳教材中医
  • 血证 预防与调摄 2007-9-4中医

    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注意休息,病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娇之晶,戒除烟酒。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

    查看全文>> 标签: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胆胀 预防与调摄 2007-9-3中医

    积极治疗胁痛、黄疽等肝胆疾病及虫病,疗程要足,除邪务尽,病证治愈后要注重调摄,皆为预防胆胀的重要措施。(#画中画广告#)调摄包括调养心神,保持恬静愉快的心理状态;调节劳逸,做到动静适宜,以使气血流通;调剂饮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萝卜、苦瓜、佛手、苹果等,有利于利胆祛湿,切忌暴饮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贪凉、饮冷。注意保暖。

    查看全文>> 标签:胆胀肝胆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预防保健
  • 便秘 2007-9-2中医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画中画广告#)便秘既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也是一个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本节仅讨论前者。中医药对本病证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良好的疗效。《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便秘与脾胃受寒,肠中有热和肾病有关,如《素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膑胀,后不利。”《素问·举痛论篇...

    查看全文>> 标签:便秘脾胃肠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便秘中医
  • 胃痛 文献摘要 2007-9-1中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画中画广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

    查看全文>> 标签:脾胃肠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胃痛中医
  •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2007-9-1中医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输布营养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之功能。大小肠为腑,以通降为顺。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病多实,常有寒客热积,饮食停滞之患;脾病多虚,易现气虚、阳虚之疾。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查看全文>> 标签:脾胃肠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癫病 预防与调摄 2007-8-31中医

    本病属神志失常的疾病,故尤其是对有家族史又性格内向之人,要加强思想修养,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保持心情开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画中画广告#)本病除药物治疗外,调摄护理也很重要。如情志、起居、食饮、劳逸等的调摄;护理工作也要加强,防止意外。病人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及驾驶、操纵机械等危险性大的工作。乎素亦要防止恶言、讥讽扰乱情志,要给予关心照顾。

    查看全文>> 标签:癫病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预防保健
  • 痫病 治疗原则 2007-8-31中医

    病发即急,以开窍醒神豁痰治其标;平时病缓则去邪补虚以治其本,是谓本病之大法。临证时前者多以豁痰熄风、开窍定痫法,后者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法治之。而调养精神、注意饮食、劳逸适度实属重要。(#画中画广告#)

    查看全文>> 标签:痫病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失眠 结语 2007-8-31中医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实之分,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当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化痰热,和中导滞,佐以安神宁心,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保和丸等。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治当滋阴降火,...

    查看全文>> 标签: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失眠中医
  • 中风病 预防与调摄 2007-8-31中医

    中风病的预防,在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重视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节饮食是指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远房帏是指节制性生活。调情志是指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七情伤害。(#画中画广告#)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尤...

    查看全文>> 标签:中风病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