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是我国传统益智玩具,最早作为礼乐之用,也作商业之用,即“货郎鼓”。除了做孩子们的玩具外,拨浪鼓的“咚咚”声还可以振奋小儿脾胃之气,起到防病调养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鼓可用于振奋士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打仗发动进攻时要击鼓助威,所谓“一鼓作气”。当孩子脾胃虚弱时,会出现嗜睡或精神不振、胃口不佳等现象,拨浪鼓的声音可以激发孩子体内的气机,从而改善脾胃功能。现代儿童心理行为学家认为,捻转拨浪鼓对婴幼儿智力和触觉的开发也很有帮助。宝宝通过看其形状、听其声音、辨其声源,实现对中枢神经的良性刺激和智力开发。不过也要提醒一点,有的拨浪鼓响声过大,要注意噪声对小儿听力的损伤。还要注意防止拨浪鼓两侧缀着的两枚弹丸脱落而被小儿误食。
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是婴幼儿时期固有的生理特点。婴幼儿消化系统的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且酶活力较低,如果再受到身体疾病、天气变化等影响,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就会下降,影响酶的分泌及活力,容易发生消化不良。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小孩的特点是“脾常不足”,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此对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而这相对薄弱的脾胃功能恰恰又与孩子快速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很容易出现脾胃不和的病症,比如呕吐、腹泻、厌食、积滞、口臭等。
小儿脾胃虚弱需及时调理,以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除没事给孩子玩玩拨浪鼓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建议6个月以前尽量母乳喂养,按需喂哺,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喂养不当导致的脾胃失调。二是,脾胃虚弱的孩子容易着凉、感冒,所以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一些。中医预防保健方面,捏脊疗法尤其适用,而且没有副作用,操作也很简单,在家就可以完成。具体做法是:家长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儿童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慢慢推进。如此反复5分钟即可,每天1~2次,最好是晨起或晚上睡前捏脊,但不要在进食后一小时内捏脊,也不要在孩子哭闹或睡着时捏脊。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春节到,家家户户闹新春。做年糕、包饺子……美食一波接一波。由于儿童因自制能力较差,常会在春节期间暴饮暴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看着孩子受罪,家长也跟着头疼。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关于春节期间如何防治儿童消化不良的问题,39健康网特地采访了南方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徐正莉博士,看她如何支招防治儿童消化不良。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擅长中医脉诊及经方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