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一味良药,可用于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及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症等。《神农本草经》言,因其药为黄色,故得此名。《千金方》则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在《药录》中称大黄为将军。“是药三分毒”,虽然大黄有很多用处,但是用药不当,也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因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要慎用;同时不能过量服用,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账、腹泻、腹痛。大黄中含有蒽醌,是致泻的主要成分。
对于大黄的药用价值,历史上有很多传说。据说南朝梁帝萧衍年轻时体弱多病,经常找“郎中”给他看病,常常用大黄一药,每次药到病除,所以对大黄的药用价值深信无疑,并情有独钟。到了晚年,坐上了帝王的宝座,有病时也念念不忘大黄这味良药。有一次,老毛病发了,发起了高热,他又想到了大黄。可是身边的太医姚僧垣却不同意用大黄,对他说:“大黄是一味快药,‘至尊年高’,不能轻易使用”。梁武帝固执已见,用后,病情反而加重,差点送了他老命。梁元帝萧绎患有心腹疾病,经常发作。一次,疾病又发作,当时请来了众太医,由于对大黄曾给梁武帝带来了严重后果,从太医主张用一些“平和”的药物慢慢“宣通”,不宜再用峻猛大黄。惟独姚僧垣持不同意见,认为梁元帝的脉象洪大而实,积食未化,妨碍了心腹功能的运行,必须用大黄一药,方能解决问题,征得皇帝同意后,姚僧垣果断应用大黄,很快治好了梁元帝的疾患。同一味药,只要辨证准确,可以立竿见影,如果辨证不清,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大黄药性峻猛快利,故早在魏晋时期,太医们就称它为“将军”之药,每当用此药都是小心翼翼,怕造成不良后果。史书记载,清代名医徐灵胎给一位书生看病,辨证之后,认为需要用大黄一药,当时很多病人对大黄的应用抱有偏见,不肯用此药,于是诡称药是用雪蛤蟆配制成的药丸,服后药到病除。可见大黄只要使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大黄不仅能治疗肠胃道疾病,还有防癌、抗癌、减肥、美容的功效。但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健者要慎用。
《312经络锻炼法全效升级版》 《经络松筋法》
(实习编辑:张真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