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专家解析冬病夏治三九天灸

2009-12-24 00:00:00别有病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专家提醒称,每年夏天三伏天灸能起到“冬病夏治”的疗效,但冬天三九天灸却非与之相反的“夏病冬治”,而是进一步加强三伏天灸的疗效,称为“冬病冬治”更恰当。专家表示,流感发热痊愈后的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或因服用寒凉药后阳气受损者,均可以通过三九天灸来调养阳气、助养正气。

  专家提醒称,每年夏天三伏天灸能起到“冬病夏治”的疗效,但冬天三九天灸却非与之相反的“夏病冬治”,而是进一步加强三伏天灸的疗效,称为“冬病冬治”更恰当。专家表示,流感发热痊愈后的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或因服用寒凉药后阳气受损者,均可以通过三九天灸来调养阳气、助养正气。

专家解析冬病夏治三九天灸


  说起天灸,大家都知道三伏天灸,即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三伏天进行天灸,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冬病”,即所谓“冬病夏治”。很多人以为,三九天灸可能与三伏天灸的治疗重点刚好相反。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澄清说,其实,在每年天气最冷的三九天进行天灸,可加强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也是治“冬病”的。

  “三九天自古被视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庄礼兴表示,这时,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微、阴气盛的状态,容易患呼吸道疾病以及关节痛等各种虚寒病症。而三九天灸疗法,就是在一年最冷的日子里,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因此,三九天灸可作为夏季“三伏天灸”治疗与保健的延续和补充,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两者配合,疗效相得益彰。

天灸现场报道:三九天灸 省中医人潮涌动

  阳虚人群最适宜

  “但三九天灸同样要辨证施治,” 庄礼兴介绍说,同样一种疾病,体质、症状辨证属于虚寒的就适合三九天灸治疗;体质、症状辨证属实热的就不适宜了。

  广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林少贞也提醒道,流感发热痊愈后的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或者因服用寒凉药后阳气受损者适合做天灸。因为清热解毒药在祛除病邪的同时,还可对人体的阳气产生损耗,所以,对于流感发热痊愈后的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或者虽然原来阳虚体质不明显,因服用寒凉药后阳气受损者,均可以通过天灸来调养阳气,恢复正气。

  “特别是反复发热的小儿,多因其正气不足,容易受到外邪入侵所致。”林少贞分析称,发热后,中药也多用寒凉药治疗,西药则常需用抗生素,如此反复以后,体内阳气也会受到损耗,这时,就可以通过天灸来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强身健体之效,打断其发热——体虚——发热的恶性循环。所以,不管大人还是小儿,虽然在发热期间,有时用些寒凉药是必要的,但热退病除后就要注意调养和保护体内的阳气。

  有助改善脾虚湿阻者体质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真正‘热气’体质的人并不多,而属于脾虚湿阻,阳气不足体质的患者却不少,这跟有些人喝凉茶太多也有一定关系。” 林少贞指出,在广东,许多老百姓都喜欢喝凉茶,殊不知,凉茶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服用。天灸所用药物为温经散寒之品,对于改善这些患者体质也有良好功效。

  但值得提醒的是,发热期间是不宜贴药的,因天灸所用的是热性药,其作用在于改善体质,以“治本”为主。即使一向多为阳虚者,发热期间属于疾病发作阶段,应先“治标”,等热退后才能考虑对症敷药。

  三九天灸注意事项

  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风湿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

  禁忌人群: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贴后护理:接受天灸治疗后,一般应按规定时间把贴药撕除,如果感到特别灼痛,则可随时撕除。去除贴药后如局部出现水泡乃正常现象,轻者可自抹万花油,若水泡溃破可自行涂紫药水,结痂后待自然去痂,注意预防感染,若局部反应严重者,请到医院处理。另外,贴药当天最好不要洗冷水澡。

  忌口:贴药后三天内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慎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豆制品等,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过敏食物。

   新上线书籍:《从字到人:养生篇》 《手法自疗养生大全》 

          《312经络锻炼法全效升级版》 《经络松筋法

          《从头到脚用穴位 》 《不上火的生活

          《看名医不挂号》 《由梦说健康》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许赫赫)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庄礼兴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庄礼兴,广东普宁人,1955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医疗系;1987年攻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研究生,师从司徒铃教授、靳瑞教授。1990年毕业并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针灸治疗学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科主任。长期从事针灸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从医二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各种痛证,尤其对如慢性疲劳综合征、颈椎病、腰椎病、癫痫、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及急慢性脑血管疾病有较深的造诣,疗效显著。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论著多部:《中风的治疗与护理》、《中医儿科食疗》、《岭南针灸经验集》、《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中医饮食自疗》、《经穴按摩治疗学》、《针灸治疗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出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