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生活起居不注意 孩子也会患胃炎

2008-11-14 07:04: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有些人认为胃炎是中青年、老年人的专利,小孩子“凡事不愁”,怎么能患胃炎呢,其实不然。据资料显示,小儿胃炎已成高发趋势,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小儿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腹痛,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痉挛性腹痛,可发生在餐前或餐后,也可发生在夜间或毫无规律,可能出现呕吐、消瘦、胃酸增多、贫血等现象,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由于起病隐匿,症状又不典型,再加上儿童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特点,因此容易被家人和医生忽视,或者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消化不良等。引起小儿胃炎的原因主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贪食冷饮 大多数孩子都嗜食冷饮,甚至有的孩子把冷饮当正餐。还有些孩子,不但夏天吃,就连秋冬天也吃。过量冷饮可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和黏膜层变薄,从而使其防卫能力下降,导致水肿和糜烂,形成慢性胃炎。

  零食太滥 孩子饭前大吃零食,等吃正餐时没胃口,过了用餐时间又饿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胃病。再者,无论冷饮还是零食,一般都有添加剂,添加剂会干扰消化功能。

  进食不定 有的孩子写作业或者玩游戏机,一入迷就忘了吃饭。坐久了,胃部血流减慢,影响消化。孩子学习紧张或贪玩,都会造成胃部神经性缺血和消化不良,有碍胃部健康。

  家长传染 大人有胃病,而且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病,就可以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宝宝,使宝宝小小年纪也染上胃病。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一家人吃饭,你一筷子他一勺,往宝宝碗里添菜;一瓶饮料,大人对嘴喝完,孩子接着喝……,如此种种,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借着唾液,找到新的主人。

  可见,胃炎的发生与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家长应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让孩子多吃冷饮、零食。孩子的饮食总原则是食物要“细、软、嫩、烂”,平常要让孩子的胃得到很好的休息,不要只吃大鱼大肉,五谷杂粮最养胃,每餐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要“填鸭式”地强迫孩子进食,以减轻孩子胃肠负担。另外可以让孩子吃一些有助消化的食品,如山药、扁豆、莲子、猪肚、薏米等。而一些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芹菜、竹笋、肥肉和各种油炸食品等,尽量让孩子少吃。同时,防范幽门螺旋菌感染,需从改变不良的饮食方式做起,提倡家庭以分食的方式预防。只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积极运动、合理饮食,孩子才能有健康的胃,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若发现孩子有原因不明的腹痛,同时有纳差、消瘦和上腹部压痛者,应想到是否患了胃炎,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胃镜检查即可确诊。

(实习编辑:伍智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慢性胃炎
  • 摩罗丹(浓缩丸)

    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烧心等症。[详细]

    去看看 ¥26.75
  • 胃康灵胶囊

    柔肝和胃,散瘀,缓急止痛。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详细]

    去看看 ¥22.25
  • 复方氢氧化铝片

    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也可用于慢性胃炎。[详细]

    去看看 ¥44.3
推荐专家更多
  • 林昭彤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炎、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肝炎、胆囊疾患、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各种老年病,泌感、结石,风湿痹症、眩晕、痛症等杂病。对小儿四时感冒、咳喘、厌食、虚汗、肾炎及皮肤科常见病也有较好疗效。

  • 王晓红副主任医师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 容星耀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