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这5种眼疾 最适合看中医

    哪些眼病更适合看中医?相对而言,中医对以下眼病的防治具有优势。

    2008-09-08
  • 秋季过敏性鼻炎防治小验方

    秋季来临,一些秋季疾病开始纷纷“粉墨登场”,过敏性鼻炎就是其中之一。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又依鼻黏膜接触过敏原后病理过程的不同,分为速发型过敏反应(I型)和迟发型过敏反应。

    2008-09-07
  • 秋季养肺是重点 11种果蔬来帮忙

    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2008-09-01
  • 胃胀气难受 自己动手消除

    胀气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信号。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胃肠道内存有100~150毫升气体,分布在胃与结肠之中,并无胀气之感。当胃肠道内存在过量气体时,人就会有胀气的感觉。

    2008-08-27
  • 我们一起对抗上呼吸道感染

    秋雨捎来了丝丝凉意,不经意间也将危及健康的因素带到我们身边,上呼吸道感染成为困扰人们的主要疾病。季节变化,温差拉大固然是致病的主因,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错误的做法也是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甚至患病的重要原因。本期,我们专门安排了相关文章,期望能和您一起度过一个健康的初秋。

    2008-08-20
  • 多“事”之秋防感冒

    秋天,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这个时候,流感、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都来了。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形容秋日对人身的影响。

    2008-08-19
  • 秋风起 防哮喘事不宜迟

    哮喘发作,自古以来就认为与气象因素关系极大(我国民间将哮喘病列为“气象病”之一种);临床统计,天气变化占哮喘病发作原因的四分之三以上,其次为疲劳、过敏、饮食不当等因素。从时间上看,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哮喘病的高发季节,其次是冬季、初春和梅雨时节。

    2008-08-19
  • 秋寒乍起 护胃重“五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许多人又犯了胃痛的老毛病。

    2008-08-19
  • 养肝有秘诀 脾胃先护好

    脾气旺盛,邪气不侵 中医有很多肝病治疗的经验总结。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是有共通性的,那就是对脾胃的养护。

    2008-08-18
  • 放屁过多 说明身体有什么问题

    人从生到死,无一例外都要放屁,屁为“五谷杂粮之气”。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约排出500毫升的“气”。如果超过1200毫升即为放屁过多,医学上称为“矢气过多症”。

    2008-08-13
  • 湿热袭男 拉响前列腺警报

    湿热天气对男性其实是毫不留情的。中医说肾虚,多是前列腺在拉警报。这其中,前列腺疾病与湿热的关系尤为密切,湿热天对前列腺患者十分不利。

    2008-08-13
  • 中医三招缓解心痹

    慢性心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心痹”、“心水”、“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等范畴。临床表现包括:水肿、尿少等全身性症状,腹胀、纳呆、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心悸、怔忡、胸闷等心胸症状,以及紫绀、颈静脉怒张等体征。既往病史包括:心力衰竭发作,发热、关节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高血压等病史。

    2008-08-09
  • 阴虚火盛 到底指的是什么

    李东垣首提“阴火”一词,在《脾胃论》中出现40余处,但“阴火”到底指什么,后来医家见仁见智,争论不休。而笔者认为,“阴火”是“本寒标火证”。

    2008-08-09
  • 饮药茶 也可治痢疾

    痢疾以发热、腹痛、便黏液和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为特征。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发病率为高。细菌性痢疾属于中医学“痢疾”、“滞下”等范畴,其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随大便排出,通过污染水源、手、食物、苍蝇及用具传播,而经口感染。

    2008-08-08
  • 亚健康综合征不可小觑

    在日常门诊,特别是湿热天气期间,总有不少人因疲劳、浑身无力、精神不佳、失眠等原因,想得到中医药的调理而前来就诊。这些大多患的就是“亚健康综合征”。

    2008-08-08
1多囊卵巢中医内科治疗
2干眼症中医内科治疗
3中西结合肝病科特点
4胆结石如何科学喝水排结石
5甲亢脖子难受该查什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