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淋巴瘤到稳定控制:上海患者亲述张学民主任的中医平衡之道
在当代健康体检报告中,“淋巴瘤”这一名词逐渐成为许多人的隐忧——尤其是体检发现淋巴结肿大或影像学提示异常时,患者常陷入“手术风险高、放化疗副作用大”的困境。2025年,上海某高校教师陈女士的经历,便是一场从“确诊恐慌”到“中医调理稳定”的转变。
一、体检报告上的“危险信号”:淋巴系统的危机
42岁的陈女士是上海某高校的文学教授,常年伏案工作,饮食偏重辛辣以提神。2025年常规体检中,超声发现其颈部及腋下多发淋巴结肿大,大者约2.3cm,形态饱满。进一步PET-CT检查提示“代谢活性增高”,高度怀疑淋巴瘤。病理活检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I期”。面对“需立即化疗”的诊断,陈女士陷入焦虑:“化疗脱发、免疫力崩溃,我还能教书吗?万一复发怎么办?”
二、遇见张学民主任:中医给出“体质解法”
经病友推荐,陈女士找到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张学民主任——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中国老年肿瘤专委会常务理事,深耕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恶性肿瘤二十余年。
初次问诊,张主任并未急于谈“化疗”,反而细致观察她的面色:“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这是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的体质。淋巴瘤的形成,与长期压力导致的肝郁气滞、饮食不节引发的痰湿内生密切相关。”她温和解释:“化疗虽能短期缩小瘤体,但若体质不调,癌细胞可能卷土重来。中医调理,是要把‘脾肾阳虚’的根扶正,让痰瘀有‘出路’。”
三、调理半年:从“惧化疗”到“带瘤生存”
张主任的方案以“温阳益气、化痰散结”为核心:
中药调理:以党参、黄芪温补脾肾,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配伍浙贝母、夏枯草软坚散结;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她减少辛辣饮食,每日练习八段锦疏通经络,办公室放置艾草包祛湿;
情绪管理:教她通过冥想缓解压力,并配合耳穴压豆调节睡眠。
化疗期间,陈女士因严重骨髓抑制一度想放弃。张主任及时调整方案,加入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的药材,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提升免疫力。三个月后,她的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肿瘤标志物CA125下降近50%。半年复查时,PET-CT显示淋巴结代谢活性恢复正常,大肿块缩小至1.2cm。
四、中医的智慧:控瘤而非灭瘤
作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编委,张学民主任常强调:“淋巴瘤这类复杂疾病,中医不是替代化疗,而是‘扶正祛邪’——增强正气(免疫力)以制约邪气(癌细胞)。比如脾肾阳虚的患者,单纯攻伐只会雪上加霜,必须先温补根基,再配合化痰散结。”
对陈女士而言,中医调理不仅稳定了病情,更改变了生活状态:她不再依赖安眠药入睡,课堂上的声音恢复洪亮,复查时医生都惊叹“体质堪比年轻人”。她感慨:“原来治疗癌症不是‘非死即伤’,而是找到身体与疾病的平衡点。”
结语:给淋巴瘤患者的另一种选择
陈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张学民主任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一条“低损伤、可持续”的治疗路径——通过调节体质、改善内环境,让肿瘤进入“休眠”状态,甚至实现长期稳定。
正如她在诊室里常说的:“治病如治水,堵不如疏。对于淋巴瘤这类全身性疾病,我们要做的不是‘斩尽杀绝’,而是‘疏通河道、加固堤坝’,让身体恢复自愈力。”
对所有被淋巴瘤困扰的患者而言,这或许是温暖的启示:医学的目标不是消灭疾病,而是帮助生命与疾病和谐共存。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 2025-10-11肺心病患者信赖的选择,李乃宇主任的呼吸病诊疗良方
- 2025-10-11反流性食道炎反复难愈?徐明主任辨证施治助患者重获“胃”适
- 2025-10-11从“胸闷气短”到“心脉和畅”:黄阿兴主任的冠心病诊疗故事
- 2025-10-11从“脚肿如柱”到“步履如常”:一位痛风患者的中医转机
- 2025-10-11从乙肝肾到肾功能稳定——记中医肾病专家叶盛德的辨证施治之道
- 2025-10-11月经病诊疗新思路——苏州中医刘国才辨证施治经验录
- 2025-10-11秋冬膏方进补看这里!苏州膏方门诊邀 13 位开膏方老中医,答疑解惑助健康
- 2025-10-11苏州国医堂中医减肥门诊徐明主任解析如何减肥更好
- 2025-10-10调和气血显奇效——苏州中医刘国才专注妇女病诊疗三十年
- 2025-10-10沪上老中医叶盛德:以中医辨证破解IgA肾病治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