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成都精神医院、成都精神心理医院、成都抑郁症医院

医保定点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 正文

成都精神科医生王玉玲,守护患者心灵的幸福。

2025-04-15 10:20:13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王玉玲主任说:“在20岁的年纪,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也会很迷茫,但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是我坚定且清晰的选择。”时光流转,王主任为精神卫生事业已贡献40余年光阴,帮助成千上万名精神疾病患者走出阴霾,重见阳光。她在做精神科医生这件事上,岁月赋予了长度,成就诠释了深度。“要是早点找到您就好了!”这是患者对王主任的评价。“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学生对王主任的感谢。在做好精神科医生这件事上,她用责任担当诠释医者大爱,言传身教传递医者仁心。

如今将至古稀的她,经历风雨沧桑,见证行业发展,那颗质朴的心始终惦念的还是患者。

1这件事里有责任

1955年4月,王主任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虽然不富裕,但9岁前的时光仍算是无忧无虑,这份幸福时光随着奶奶的去世戛然而止,作为家里的长女,王主任主动挑起照顾弟弟妹妹与做家务的担子,责任感一旦萌生,便是一辈子的事,从此以后,无论是家人,还是病人,王主任在每一段关系中都坚持着高度责任感。

青年时代,王主任被分配到乡下卫生院,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工作之余努力学习,通过考试进入市精神病院,在谈及考试的岁月,王主任笑谈自己是“小镇做题家”,把做题的手通过努力变成看诊的手。

在医院看到精神科的恶劣环境后,王主任心中也打了退堂鼓。但王主任的老师给她说了一句话:“精神病人的病史是血和泪写成的。”正是这句话让她猛然醒悟并终生爱上了精神卫生事业。

当她看到一个个病人黯淡的目光和呆滞的眼神,想到他们因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她下定决心要改善病人的痛苦。

去年12月,王主任接诊了一位远从新疆而来的病人,年龄很小,但抑郁引起的躯体障碍症状非常严重,孩子坐着轮椅过来。家人带着他远赴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求医,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通过别人的介绍来找到王主任。

“当时孩子的妈妈给我介绍了病情以后,说实话我也很担心,孩子已经在北京、上海很好的医院看过病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于是,王主任一有时间就仔细钻研病历,给他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病人的情况很特殊,因为坐着轮椅住到病房不方便,王主任想尽办法提供给病人合适的住院环境。

“他只要有什么问题,孩子的妈妈一给我说,我就会立马赶到病房去看他。”在王主任的精心治疗下,孩子康复出院了,如今已在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出院后,王主任很挂念孩子的情况,打过几次手机,孩子和其家属在手机里说:“非常感谢您!您一定多保重,您是我们病人家属的主心骨,是我们的救星!”

孩子在今年4月份来复诊的时候已经丢掉轮椅,家属非常开心。看着病人的好转,王主任内心很欣喜,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到了这个家庭!

精神疾病的治疗不仅关乎病人本身,还有家庭和社会意义,病人好转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医生”二字,不代表从事的行业光鲜亮丽,而是代表每时每刻都应铭记责任。

情况再棘手,问题再困难,这份责任到肩上了,就必须承担。

2这件事必须要专业

我国的精神卫生学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滞后。在70年代,精神病人面对的是较差的医疗条件,匮乏的医疗资源,能用的药少,且副作用很大。“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这个问题一直牢牢挂在王主任心中。

正是对病人的这份用心与责任,激励着她一次次远赴千里之外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医学理论水平和诊断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王主任多年专注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评估与治疗,擅长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顽固性失眠症等精神疾病,疗效显著。

王主任在当时年年被选为好的员工,这份荣誉一拿,直到退休都没有断过,2006年被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全省医德先进个人”。2008年被河南省人事厅、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授予“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当地有名的报纸争先报道她的先进事迹,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

学术上更是收获颇丰,从事精神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的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疾病诊疗经验。在各类医学杂志、期刊上发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阿立派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等多篇论文。

但是王主任回忆自豪的事,不是颁奖的高光时刻,也不是论文在出名期刊上的发表,而是一个个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他们曾度过疾病的漫长黑夜,在痛苦中无声哀嚎,反复挣扎中也放弃过希望,但经过王主任治疗恢复了健康,复归人海享受日常的幸福。

王主任的耳边不止听到过一句“要是我们早点来就好了”,这就是她自豪的事情。

王主任接诊过一个身患抑郁症12年之久的女患者小兰(化名),刚来医院时情绪低落、心慌、胸闷,没说几句话就开始嚎啕大哭,完全无法控制。而且不愿意吃药和住院,对所有人都排斥,处于随时会崩溃的状态。

父母带着她寻医多年,不但没让她有所好转,反而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开始出现对身边人“不信任”的症状,就连父母都无法得到她的信任了。因为“不信任”,她屡次放弃治疗,导致病情反反复复,日益加重,在父母朋友的介绍下才来到了成都棕南医院,经过治疗,小兰重新回归日常生活。

出院后,小兰还特意回来看望过王主任,她说:“王医生真的特别好!住院的时候,我有一天有事外出回来晚了,一眼就看见王医生站在医院门口等着我,当时天都黑了,门诊都关了,还有点冷,王医生年纪这么大,这么晚还等着给我看诊,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霁月光风,心怀医患。正是王主任这份全身心地守护,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摆脱疾病煎熬,回归健康。

3这件事还要做到传承

王主任在37岁的时候,已经成长为当时医院的科室主任,这不仅代表着职业生涯跨上一个台阶,也代表着她肩上将承担育人的重任,曾经前辈教授给她的,如今需要传递到下一代。

王主任在刚进精神科工作时,心里也害怕过病人,查房都靠着墙壁走,害怕遭受袭击,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真正走进病人,在给一个常年癫痫并伴有攻击行为的病人喂饭的时候,王主任的手被抓伤,鲜血淋漓,这个疤痕到现在还在王主任的手上。

在后来,王主任也带领学生查房,过程中王主任被扇巴掌,当时她的学生气不过,王主任从容的教导学生:“作为精神科医生,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谈及带过的学生,王主任的眼里十分骄傲,许多学生都对她说过这句话:“王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现在。”这句感恩很重,字句间浮现的是王主任在岁月中言传身教的身影。

在成都棕南医院,王主任也手把手教导年轻医生,这些话她经常挂在嘴边:“精神治疗并不是想象中调几味药就好了,需要医生用心的对待。”这份用心守护,无需多言,每日都能在这里看见。

时至今日,精神医学有很大发展,治疗的手段不断提升,药物副作用不断被控制,病人的痛苦也减少许多,社会更加重视。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在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方面,家长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高。

精神疾病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行业难题,医生诊断的至关重要。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的王主任已是退休的年龄,但仍坚持在临床一线帮助更多的患者,守护着他们的心灵幸福!如果你或身边人被精神心理疾病困扰,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请和我们沟通。我们一直在这儿,我们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为你提供科学的诊疗方案和心理援助,找到根本问题,找回人生的方向乐趣。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