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腹部疼痛、腹部压痛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以便进行适当的治疗。
1.呕血
呕血通常由上消化道病变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的血管破裂导致。这些病变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黏膜下小静脉扩张,当受到机械刺激或炎症影响时容易破裂出血。血液经口腔反流而出现呕吐现象,可伴随鲜红色血液或食物残渣。
2.黑便
由于出血后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分解成含铁血黄素,再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形成硫化铁,使排出物呈现黑色。主要表现为排黑色软便或柏油样便,有时会混有血液。
3.贫血
贫血是由于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元素缺乏,进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心慌、呼吸困难等表现。
4.腹部疼痛
腹部疼痛可能与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有关,此时胃黏膜发生广泛性急性炎症、坏死和出血,胃壁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易受胃酸侵袭,导致胃部剧烈疼痛。疼痛多位于中上腹,程度不一,可呈钝痛、绞痛或灼痛,常因进食不当诱发或加重。
5.腹部压痛
腹部压痛可能是由于胃肠穿孔导致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或感染性腹膜炎,炎症因子刺激腹膜所引发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压痛,深压时疼痛加剧,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对脾胃出血,可以进行电子胃镜、大便常规加潜血试验、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测定等检查项目以评估病情。对于确诊为脾胃出血的患者,建议遵循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抑酸药来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同时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规律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身体恢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