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暑湿燥火分别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阳、阴中之至阴、阳中之至阳、阴中之阴。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易袭经络;寒主凝滞收引,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暑为火热之气所化,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易耗伤津液;湿性黏腻重着,易于阻遏气机;燥为干涩之邪,易伤津液;火为热极,具有燔灼燔动的特点。因此,风寒暑湿燥火分别属于不同的阴阳属性。受上述病理机制影响,风寒暑湿燥火侵入人体时,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舌苔白滑等风寒表证的症状;也可能引发高热、口渴、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舌红苔黄厚等症状。
针对这些可能的症状,可以进行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加潜血试验以及X线检查来评估身体状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病症,可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等治疗方法。例如,可用麻黄汤外感风寒,用三黄石膏汤治疗阳明实热证。
预防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影响,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