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区别在于舌苔、脉象、腹痛、腹泻、身重等临床表现。
1.舌苔
寒湿困脾证多表现为舌苔白腻或厚腻, 舌体胖大; 湿热蕴脾证则常见舌苔黄腻、舌质偏红。
由于寒邪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舌苔白腻或厚腻, 舌体胖大的现象。而湿热蕴结会耗伤阴液,出现舌苔黄腻、舌质偏红的情况。
2.脉象
寒湿困脾证常可见到滑、缓、濡等脉象; 湿热蕴脾证则可能有数、细、弦等表现。
滑、缓、濡等脉象反映了体内水湿停滞,气机阻滞的特点。数、细、弦等脉象则反映出湿邪化热,正气抗邪斗争的表现。
3.腹痛
寒湿困脾证中腹痛一般呈绞痛或刺痛,且疼痛部位固定; 湿热蕴脾证中的腹痛通常为胀满痛,可伴有压痛。
寒湿困脾证中腹痛是因寒邪凝滞所致,故呈绞痛或刺痛,且疼痛部位固定。湿热蕴结会导致腹部气机郁滞,进而引发胀满痛,可伴有压痛。
4.腹泻
寒湿困脾证时腹泻多为稀便或带黏液,排便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湿热蕴脾证则可能出现赤痢样大便,伴随里急后重感。
寒湿困脾证中,脾阳被遏,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所以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此时腹泻为稀便或带黏液,排便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湿热蕴结于大肠,则会导致肠道传导失常,进而引起湿热痢疾样的大便排出,同时还会伴随着里急后重的感觉。
5.身重
寒湿困脾证患者常感到身体沉重,行动迟缓; 湿热蕴脾证则可能有体重不适或轻微发热。
寒湿困脾证中,湿邪侵袭人体,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肢体失去营养,因此会出现身体沉重的感觉。湿热蕴结于里,会形成湿热熏蒸的现象,进而表现出体重不适或轻微发热的症状。
在治疗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需遵医嘱服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理中丸、连朴饮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扭转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运用中医治疗消化道肿瘤以及治疗顽固性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