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调理脾胃,一般可选择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穴位。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来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一、实证
1.肝气不舒:患者除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脾胃症状外,还可伴有腹胀、胁痛等症状。此时可以针刺太冲穴、行间穴、内庭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以缓解不适症状。
2.寒湿困阻:患者会出现腹部冷痛、得温则缓的症状,并且伴有食少纳呆、大便溏泄或兼有积滞的表现。此时可以选择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阴陵泉穴、丰隆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痰浊壅盛:患者会表现为胸闷痞满、嗳腐吞酸、纳谷不化、形体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穴、丰隆穴、合谷穴、内庭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来进行调理。
4.伤食泻痢: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腹疼痛、拒按、喜按喜摩、手足暖、大便臭秽、矢气之后腹痛稍减轻等症状。此时可以在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足三里穴、陷谷穴、支沟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二、虚证
1.脾气虚弱:患者会出现饮食减少、肢体倦怠乏力、消瘦羸弱、面色萎黄无华、大便溏泄、舌淡胖有齿痕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建里穴、太白穴、阴陵泉穴等穴位来进行调理。
2.脾肾两虚:患者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五更泻、腰膝疲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淡胖有齿痕等症状。此时可在命门穴、照海穴、太溪穴、复溜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脾肾阳虚:患者会出现五更泻、形寒肢冷、四肢浮肿、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如水等症状。此时可通过涌泉穴、神阙穴、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太溪穴等穴位进行调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病情恢复。若针灸后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