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一般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柱、艾条等,对人体局部穴位或者是特定部位进行热灸,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可以祛寒湿,也可以祛湿气,但主要是针对寒湿证。寒湿证一般包括脾虚寒湿证、肾虚寒湿证等,建议根据不同的寒湿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祛寒湿的艾灸方式。
1、脾虚寒湿证:患者通常由于脾胃阳气不足,导致寒湿内生,可以表现为胃脘部冷痛不适、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肢体乏力等,此时可以通过艾灸健脾益气的方法进行祛寒湿治疗,一般可以选择健脾穴位,如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等。此外,也可以选择艾灸阴陵泉穴、中脘穴等,起到较好的祛寒湿作用;
2、肾虚寒湿证:通常是由于肾阳虚导致,患者会出现腰膝酸软、肢体怕冷、疼痛等症状,此时可以选择艾灸温经散寒的穴位进行祛寒湿治疗,一般可以选择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等;
3、气滞血瘀寒湿证:由于气机不畅导致血液瘀滞,造成寒湿内生,患者一般会出现腹胀腹痛、肢体刺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此时通过艾灸温经散寒,可以起到祛寒湿的作用。一般可以选择膈俞穴、足三里穴、气海穴等进行艾灸;
4、痰湿寒湿证: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痰多、胸闷、痰液较多等症状,此时通过艾灸温补肺肾之气的同时,还能起到化痰湿的效果。一般可以选择肺俞穴、中脘穴等进行艾灸。
如果需要通过艾灸来祛寒湿或者是祛湿气,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免操作不当导致烫伤或灼伤。另外,在进行艾灸之后需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