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宁艳梅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人体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大源,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冬季天寒地燥,为胃肠病的高发季节,需顺应自然,养胃、护胃以达到养生目的。《灵枢·本神》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脾胃喜温喜补,《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而冬令季节重在食补,汤、饮、羹、粥类药膳既有利于药食有效成分的充分溶解,又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为常用养胃药膳剂型,其中粥是最佳选择,有温胃、养阴、益气、消食、和中之效。以下粥品尤其适宜冬季养胃。
1.生姜红枣温胃粥。现代研究显示,猪肚、牛肚对胃肠道黏膜有营养及促进愈合作用,可用猪肚或牛肚150克洗净,放少许盐炖熟,切碎后与生姜、肉桂各15克,大枣(去核)3枚,粳米100克煮粥,适合冬季寒冷天气,以温中健脾养胃。
2.麦冬石斛养胃粥。冬季气候干燥,而胃喜润恶燥,可选用滋阴健胃之品熬粥服用。如用太子参20克,麦冬、石斛各15克,北沙参、玉竹各10克,乌梅3枚,大枣6枚,粳米100克煮粥,可滋养气阴,润胃和中。
3.黄芪山药健脾粥。冬季运动量减少,脾失健运,以黄芪20克,山药15克,茯苓、白术各10克,陈皮5克,小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可健脾益气,改善胃纳不佳,食后饱胀。
4.鸡内金消食和胃粥。日常也可选用黄精20克,鸡内金10克,莲子、龙眼肉各10克,花生20克,糯米100克熬粥,可益气健脾,开胃消食,适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没胃口、消化不良等症。
5.南瓜丁香护胃粥。研究显示,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所含的丰富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50克,银耳30克,鸡蛋1枚(后下),丁香2克,砂仁5克煮粥,蜂蜜适量调味,可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缓急止痛,护胃养胃。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因此,选择保健粥也需要对证服用,而煮粥方法一般是将中药和米分别洗净,中药加水煎煮20~30分钟后,将药汁滤出,倒入煮至八成熟的粥中,继续煮至米烂粥熟。养胃粥因过于精细软烂,会影响食欲,不宜每顿都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尤为专长;对泌尿系统疾病,慢性咳嗽,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
擅长领域:擅治感冒久咳、胃肠炎、胃溃疡、结肠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痒、崩漏、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及小儿发热咳嗽,消化不良、疳积等病症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