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入秋养生可别大意

2016-05-24 19:36:0339健康博客
栏目关注:

    “大夫,我又拉肚子了”,一个面带疲倦而面色痿黄的小青年猫着腰进到急诊说。  

    “噫,你不是前两天刚好吗?”我想起了这个人。

    “这孩子不听话,今天不是天气热吗,回家就从冰箱里拿了瓶啤酒给灌到肚里去了,又来了根黄瓜,这不,就狂拉了,前两天刚拉完不长记性”,一个怒气冲冲的中年妇女说道。  

    “我不是交代过吗,冷饮你是禁止沾的,你的消化系统本身就不好,属胃寒,寒凉的东西一刺激肚子就会闹革命,当成耳旁风了吧。”

    “是呀,天儿一热我就忘了”。  

    夏季刚过,秋老虎也还没有消退,经过炎夏的消耗,人体的消化功能趋于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随着气候的逐渐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但却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频频会使胃肠道亮起红灯,稍加不慎,一触即发。  

  那么,入秋后该怎样加强自身的体质呢?   

1、 防止着凉。在忽冷忽热的天气下要适当调节好衣服,不宜太冷也不宜太热。

2、 体育锻炼。锻炼身体,不仅可以改善虚弱的身体,还可以改善胃肠功能,  中医《黄帝内经》说:脾主四肢,说的是脾胃的好坏是四肢肌肉及功能的良好保障,四肢的锻炼运动还可以帮助脾胃功能的恢复及强壮脾胃,加强脾胃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

3、 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消化系统不好的人更应该注意。  消化不好,有脚气,有妇科、男科疾病以及发烧的病人切勿过甜、过辣的食品。

4、 护理好皮肤。天气一冷一热,汗毛孔也是一开一合,这时候出汗较多的人要及时清除汗渍,避免皮肤发生疖肿。  

5、 防秋燥:

(1) 防皮肤的干燥。对于气虚亏虚的人来说,血虚生风,风盛则痒,以补益气血为主,如中成药:八珍颗粒、人参归脾丸等。如果湿气比较盛的人,如伴有脚气,口粘腻等,就要以化湿为主,如中成药:四妙丸、参苓白术散(丸)等,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2) 防大便干燥。平常就要练习提肛门(使肛门一提一松)的动作,另外就是揉腹,双手叠放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腹部旋转,最少按摩36圈,这些均有助于大便的排出。

(3) 防身体的干燥。秋燥往往使人:口渴、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及时补充水份是很重要的,尤其一些到处跑的业务员。也可以用点麦冬10g泡水,如果有慢性咽炎并且咽部干燥者可以再加玄参10g、甘草6g、桔梗10g泡水,或者水煎当茶服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脚气
推荐专家更多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万力生主任医师深圳市儿童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咳嗽、哮喘、厌食、腹泻、胃炎、遗尿、血尿、肾病、湿疹、荨麻疹、多汗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

  • 石坤元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工人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