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享誉中外的补肾名方,常用来治疗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肾阴虚症状。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六味地黄丸最初是一款小儿药,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肾气丸”减去两味药而成。
传说当时幼年太子得了失语证,众太医无法。出身民间的钱乙认为:牙不紧则口不语,故用此方补肾固齿,不久太子便痊愈了。许多太医不服,前来“讨教”:“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肾气丸应有八味药,你这方子少了两味,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桂枝、附子两味助火的药,免得孩子吃了太过燥热而流鼻血。”众医听了,顿时心生敬佩,“六味地黄丸”也得以流传至今。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古时主治小儿肾阴不足所致的发育迟缓(如出牙迟、站立迟、行走迟),头发稀少枯黄,囟门久不闭合,筋骨痿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对成年人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也有不错的疗效。
本药现代多用于成人,对慢性肾炎、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属肾阴虚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将熟地20克、其余药各10克,加水300毫升,小火煎煮20~25分钟,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也可与粥炖服。现代人使用电子设备较频繁,容易眼疲劳,可在此方基础上加枸杞子、白菊花各6克,即“杞菊地黄丸”,有养肝明目的功效。小儿发育迟缓者,可将原方剂量减到1/3,并加入五加皮1~3g,混合到米粥、果汁中服用。
以上方子均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方中熟地滋腻,故脾虚没胃口、便溏者不宜使用;南方夏季暑热湿盛时也应慎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