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香气。可治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而葫芦壳是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成熟果皮。
葫芦巴:又称胡芦巴、苦豆、香草,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性温,味苦,入肾经。据测定,含有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胡芦巴碱等成分,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脏虚冷、腰膝酸软、小腹冷痛、阳痿不举、小肠疝气、寒湿脚气等症。《本草纲目》载:“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本草正义》亦载:“胡芦巴,乃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后人以治疝瘕、脚气等证,必系真阳式微,水寒气滞者为宜,苟挟温邪,即为大忌。”
葫芦壳:又名抽葫芦,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成熟果皮,每年秋季采收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药用。加工成饮片的葫芦壳呈瓢状,多碎成块片,外表面黄棕色,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松软,体轻,质硬,断面黄白色;闻之气微,口尝味淡。葫芦壳性平,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面目浮肿、水肿腹水、脚气肿痛等症。利水消肿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常配伍虫筍同用。可煎汤内服,一般用量在10~30克,或煅存性研末服用。《医林改错》中载有抽葫芦酒一方,用以治疗水肿臌胀。制法:以黄酒入葫芦内煮一时,取酒适量饮用,不可令其醉。脾胃虚寒者禁服。
由此可见,这两味药,一个是温肾助阳药,一个是利水消肿药,两者不能混淆或互相代替使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在出现了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甚至不育的病人中,部分确实存在着肾虚的问题,“但这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人,很多人的性功能障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这当中包括了心理问题、炎症问题,以及由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血管问题,还有先天性的畸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炎、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肝炎、胆囊疾患、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各种老年病,泌感、结石,风湿痹症、眩晕、痛症等杂病。对小儿四时感冒、咳喘、厌食、虚汗、肾炎及皮肤科常见病也有较好疗效。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