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三伏天针灸疗效会更好?

2014-07-28 05:08:3339健康网综合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港问:三伏天针灸疗效更好吗?

  李昌植答:上海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培卿认为,伏天气候炎热,腠理开疏,同时假伏天阳气助体内不足阳气,以增强卫外作用,提高疗效。

  (李昌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法是将传统季节节律与针灸治病相结合,是继子午流注等之后又一特色疗法,针家除要重视外,且应使这一独特疗法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医家根据物候思想,格物致和,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一样有周期变化,从而产生了按时选穴,顺时而针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类编》中提到:“痹者……久邪与气血混处,取穴颇迟,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说明当时对伏针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

  上海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培卿在清末民初正式提出伏针疗法,他认为,伏天气候炎热,腠理开疏,同时假伏天阳气助体内不足阳气,以增强卫外作用,提高疗效。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同时,也要注意,三伏天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针灸科门诊量全年最高峰时期,患者众多,诊疗中一定要注意防止中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李昌植主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针灸科

男,中共党员、主治医师,针灸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上海近代中医流派杨氏针灸继承人,上海岳阳医院名中医工作室继承人。硕、博士期间李昌植分别师从上海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永璇金针传人葛林宝研究员和中国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学》负责人著名针灸教育专家徐平教授,继承了传统针灸手法的精髓。长期在针灸门诊及病房一线工作,擅长运用传统针灸手法及直接灸、化脓灸、放血疗法、絮刺法、刮痧疗法,治疗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肌肉劳损、软组织损伤、失眠等神经系统、骨骼系统疾病及并擅长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进行针灸减肥。曾被选为北京奥运会上海地区赴京志愿者。2008年至2010年受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岳阳医院派遣,参加国家卫生部组织的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并担任医疗队队长,奔赴非洲北部国家摩洛哥MOHAMMEDIA中国针灸中心进行了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工作,用小小的银针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及王公贵族等上层人物的病痛,受到了摩洛哥当地人民的热情盛赞,成为了中摩友谊的民间传递者,被评为了优秀医疗队长。多次被岳阳医院评为优秀青年、优秀志愿者。2011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优秀党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好人好事。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哮喘
推荐专家更多
  • 刘潮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疑难杂症。主治高血压、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 李丽丽副主任医师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 石坤元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工人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