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冬病夏治有良方 中医推荐10大食疗养生方

2012-07-06 05:38:48奥一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配合食疗更是相得益彰。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夏季进行适当药膳调补,可事半功倍。有些对膏药过敏的人也可单独用食疗减轻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适合平时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调治疾病,可明显减少复发,延缓病情发展。本文介绍几款常见食疗方法。

  1、虫草炖老鸭:冬虫夏草15克、老鸭1只,将虫草放于鸭腹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连食1个月左右。此方有补体内虚损、益肺肾、止咳喘之功效。

  2、黄芪乌骨鸡:黄芪30克、乌骨鸡半只,共炖,鸡肉熟烂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肉,可分3次食用。连食1月左右。此方有益气养肺、滋肾养血、固表防感冒之功效。

  3、人参蛤蚧粥:蛤蚧粉2克、人参粉3克、糯米50~100克。先将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熟时加入蛤蚧、人参粉搅匀,趁热服。此方有补肺肾、益元气、平虚喘之功效。适用于肺肾两虚型老慢支患者。

  4、姜汁牛肺糯米饭:牛肺200克,生姜汁15毫升,糯米适量。牛肺切块,加糯米,用小火焖熟,起锅时加生姜汁即成。食之有祛痰、补肺、暖胃作用,对老人寒咳日久、痰多清稀者有效。

  5、四仁鸡子羹: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每日清晨取20克,鸡蛋1个,煮羹1小碗服用。此方有扶正固本、补肾润肺、纳气平喘之功效,对咳喘日久的老慢支患者较为适宜。

  6、白胡椒公鸡汤:公鸡1只洗净切块、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加上葱姜煮熟,放适量食盐,空腹食用。此方对畏寒怕冷,虚羸少气,遇寒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等症有效。

  7、二姜猪肚汤:猪肚一副醋泡去腥洗净切丝、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加葱姜放入罐内煮熟,空腹食用。此方对胃寒腹冷,寒从中生,脾胃虚弱,饮食不化,慢性泄泻,面黄体瘦乏力等症有效。

  8、板栗羊脊骨汤:板栗12枚、羊脊骨一具槌碎、肉苁蓉12克、草果3克,加葱姜煮熟,放食盐,空腹食用。此方对下元久虚,腰酸腿软,腰膝冷痛,筋骨无力有效。

  9、黄豆花椒汤:黄豆30克、花椒5克,加水500毫升,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至豆熟烂,调味,连汤带豆食用。此方有健脾宽中,和胃止呕,散寒止痛功效。

  10、梨子川贝汤:雪梨1只,去皮切片,川贝母12克,打碎,加入冰糖30克,炖汤服。适用于老年支气管炎之肺热干咳少痰者。

  以上食疗处方,应根据个人寒热情况食用,如食后身体温润舒泰,不必过食。食后身体虚冷无改变,可隔三差五再食,直到身体舒适轻松。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浓重,易消化不宜黏腻,不可多食热性食物和过辛辣食物。冬病夏治对象大都畏寒怕冷喜热,因此寒性水果要禁止,以免伤到脾胃。

(责任编辑:阮文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容星耀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江书刚主治医师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

  • 林昭彤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炎、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肝炎、胆囊疾患、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各种老年病,泌感、结石,风湿痹症、眩晕、痛症等杂病。对小儿四时感冒、咳喘、厌食、虚汗、肾炎及皮肤科常见病也有较好疗效。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