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胃阴不足吃百合山药粥

2011-07-12 01:42:00新浪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金秋时节,气候转凉,昼夜温差变化大,正是脾胃病高发季节。故患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更需注意养生。秋季治疗脾胃病,当以“和”为贵,顺应脾胃的特性,依据病人的不同体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从而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br>

  暑湿余气致胆胃郁热

  近来,30岁的陈女士常加班至深夜,偏偏遇上超级“火炉天气”,让她倍加烦躁。上周,她出现胃脘不适,灼热吞酸,口苦呕恶,晨起加重,嗳气便干,睡眠欠佳等症状,经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视见其质红、苔白腻,脉弦数。

  用药指导:本病例辨证为胆胃郁热,虽在秋季发病,实为暑之余气。胆为中精之府,具有藏、泄的双重作用,参与食物消化。胃腑其性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的通降有赖于胆气的通降,邪入胆经,胆经属木,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

  治以清热利胆、和胃降逆为首选,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药用青蒿、黄芩、半夏、竹茹、川朴、大腹皮、枳壳、郁金、碧玉、生谷芽、蒲公英、生白术、浙贝、合欢皮、夜交藤。

  温馨提醒:秋季脾胃病特点之一是部分患者尚带有暑湿余气而为病,此类患者还可选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左金丸、连朴、柴胡疏肝丸等治疗。

  脾胃不和当益气温中

  入秋以来,刘先生常因晚上睡觉时忘记盖被子而发凉惊醒,前几天又淋了雨,本来食量就不大的他出现了脘腹痞闷,不思食,腹部喜暖喜按,面色萎黄,语音低微,四肢发凉,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症状。诊视见刘先生舌质淡,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虚缓沉弱。

  用药指导:刘先生属脾胃不和。患者平素脾胃虚弱,食量不大,受凉出现脾胃虚寒征象,寒者得温易散,虚者得按则舒,故喜暖喜按;脾主四肢,主运化,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治则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干、木香、大枣、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山药、白蔻仁、砂仁、大腹皮、川朴、薏苡仁。

  温馨提醒:秋季脾胃病的又一个特点是因凉所致,此类患者可选用的中成药物较多,如香砂平胃丸人参健脾丸理中丸等。

  秋燥易致胃阴不足

  最近,李大爷所在的城市很长时间没下雨了,路上尘土飞扬,他老觉得自己上火了,前几天胃脘灼痛,感觉很饿却吃不下东西,吃一点已觉得很饱,晚上更是心烦得睡不好觉,口干唇燥,口腔中有数个溃疡,有时牙痛、大便干结。中医诊视见患者舌红少苔、苔或少津,脉细数。

  用药指导:李大爷属于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故胃隐痛或灼痛;虚热内扰,故胃脘嘈杂;胃失津润则不欲饮食;阴虚内热则心烦不眠;津亏液少则口干唇燥、大便干结;痛时作、口腔溃疡、舌红少苔、苔或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则当养阴和胃。方选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麦冬、玉竹、石斛、沙参、党参、粳米、淡竹叶、生石膏、甘草、大枣、山楂、火麻仁、瓜萎仁。

  温馨提醒:秋季燥气较重,易于耗伤阴液,容易导致胃阴亏虚,平时可选用益胃汤、百合山药粥等来预防,中成药可选用麻仁胶囊复方芦荟胶囊等。

(责任编辑:王翊榆 实习编辑:朱燕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容星耀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曹田梅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肾病、紫癜肾炎、痛风性肾病等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病及内科疑难病

  • 刘潮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疑难杂症。主治高血压、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