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膏方分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膏剂,即今骨伤科、外科常用的软膏及硬膏药,古代称为“薄贴”,常用于外科疮疡疾患或风寒痹痛等证,其效甚佳。内服膏剂,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可长期服用。滋补药多采用膏剂,故又称膏滋药,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
但发展到明清,便已经开始专指内服膏剂,即“膏滋药”。
内服膏滋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具有膏剂30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滋”。胶类药汤药配成剂型应用。
膏方最早起源于汉唐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皇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唐以前称膏者,有内服也有外用,作用以治疗为主;称煎者多作内服,除用于治疗外,亦已作为药饵补剂用于养生。
早期的膏方大多是不含药物的动物脂肪膏,后来发展为含药可外贴、内服的油脂膏。凡称膏者,一般含有动物类药,但亦有用枣肉等烂如腻膏之物的。而“煎”的范围较广,凡煎煮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蜜、酥、饴糖、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
其中,《黄帝内经》记载有豕膏、马膏。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乌头、蜜),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其制法类似现代膏滋方的制法,也是将膏滋方作为内服的最早记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诸膏方制剂有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的特点,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摩病处,又可内服。如黑膏(生地黄、豆豉、猪膏、雄黄粉、麝香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南北朝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有地黄煎(生地黄),是单独一味作为滋补膏方。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如金水膏功效润肺化痰,将药味水煎去渣后浓缩,加炼蜜收膏。《千金方》中有个别“煎”方已与现代膏滋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将药味捣碎,取汁,去滓,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功能养阴润肺,降气化痰。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这些煎方均强调作滋补强壮剂。
宋元膏方承袭遗风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
唐以后,其剂型主要演变为由黄丹等收膏的外贴膏和水提取药物,由蜂蜜、动物胶收膏供内服的膏滋,早期用于外摩的摩膏已退居次位,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如《圣济总录》之栝萎根膏,以生栝楼根和黄牛脂共同制成,功用养胃生津。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上述两方均以滋养为主。宋代医家许叔微用治失眠和疮疡肿毒的宁志膏、国老膏则以治疗为主。宁志膏将药物共为细末,炼蜜成膏,功能宁心安神。而国老膏则是以甘草浸泡,熬煮,去滓,收膏而成,功效以清热解毒缓急为主。
明清膏方更趋成熟
膏方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为:正规命名,规范制作,数量繁多,运用广泛。膏方已经专指膏滋补类方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这与现代膏方有很大不同。明代时期膏方,其组成较简单,如三五味,或十余味,药量较轻的特点。明清膏方运用的许多特点值得借鉴。
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膏者熬成稠膏也。”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语。而膏剂逐渐偏向补益,膏滋备受朝野欢迎,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辨证处方,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由于疗效显著,不断得以发展,成为中医药剂中的一大剂型。
制作方法已基本固定,即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成膏。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通声膏,将药物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姜汁、枣肉,再煎收膏而成,功用补气润肺,化痰利窍,专治气阴耗伤之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之症。明代《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取人参120~250g,熟地黄500g,水煎2次,取浓汁加白蜜120~250g收膏,以气血双补,形气兼顾。治疗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明代朱谟著《本草汇言》,内载柿饼膏等多种膏方,并阐明膏滋制备和服用方法等。韩天爵著《韩氏医通》,收录有“霞天膏”,治沉疴痼疾等。洪基著《摄生总要》,从壮阳填精法立论,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鹿角、龟板、枸杞子、人参)等著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龚廷贤著《寿世保元》集抗衰老膏方,如“茯苓膏”、“银叶膏”等,亦多佳效。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也载有膏方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治咳甚呕血吐食,均“进膏滋药”。吴尚先著《理瀹骈文》,载有内服膏方,吴氏制方,基于外治与内治相通之理,主要取辨证论治之内服汤丸制作膏药。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仅香苏、神术、黄连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调中、平胃、六君、六味、养心、归脾、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清太医院配方》和《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均收录了很多著名的抗老滋补膏方,其中《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
从顺治帝始,膏滋方在慈禧光绪年间所用甚多,《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内服膏滋方共28首。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版胶、鳖甲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并增加膏剂的黏稠度。强调运用配制膏方尤强调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之膏方。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代膏方国内外享誉盛名
近代,膏方续有发展,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广州为甚。
现代研究发现,冬令进补膏方,可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氧自由基等作用。各大中医院纷纷开设膏方门诊,这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治未病的养生方式深受百姓欢迎。
许多著名中医专家,均有配制和应用膏滋防治疾病的经验体会,如秦伯末老,在运用膏方上卓有成效。蒲辅周老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时,喜用膏丸缓图,临床治验甚多。近代名家丁甘仁亦擅长以膏论治,颇具影响。
历史悠久的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滋药,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制合方法,皆有其独特之长,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责任编辑:徐蓓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亚健康的年轻人也是吃膏方主力军,胸闷等症者,适用于“调肝健脾膏”,此膏药健脾利湿,但肝火旺盛者慎用。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