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观《孔子》学中医养生食疗

2010-01-2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大型史诗电影《孔子》将于本月22日上映。除了“教育家、思想家”这些名号外,孔子其实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为啥这样说呢?你想想,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就是在现代这也算是高寿了。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将于本月22日上映。除了“教育家、思想家”这些名号外,孔子其实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为啥这样说呢?你想想,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就是在现代这也算是高寿了。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诚可知,目前有些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无休止地常食、多食,结果产生了“富贵病”。民谚云:“食要七分饱。”意为不能贪食,食得太饱,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但并不是不多),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孔子后来发迹,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相当于现在高级白领阶层的待遇),但当时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

  这里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栋《逸经》引《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这一插曲仿佛有点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说笑话呢。众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要缩着头颈(难吃的样子),吃了三年才习惯。不过,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这就回答了孔子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也不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这一点,而看重营养,即养生的。

  在饮食卫生上,孔子还有“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或变味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新鲜蔬菜,是指蔬菜要采摘及时,譬如春韭夏苋,无非是吃个鲜嫩。过时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么味呢?日本有句民谚:“鬼已有十八岁,粗茶已有粗泡时。”所以蔬菜采收要掌握时令是很重要的。“杜园菜”之所以可口,除了土膏露气的好处外,现采现炒现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肉切得不合规(如肉压切成糜状),不吃。调料(酱)放得不当(太淡或太咸了),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怕有掺假)和肉(不卫生),不吃(喝)。这些与现代饮食卫生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可借鉴。

  “唯酒无量,不及乱”

  诚可知,孔子是个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

  《论语》记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众所周知,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这些都是被古今医学及大量事实所证明的。

  “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不仅对吃很讲究,而且还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是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每当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在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因此会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常听老人说“小人吃饭不要讲话”,其原理即在于此。

  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他虽然幼时家贫,后来发迹(升官),但能享有73岁高龄,这与当时(公元前五六世纪)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的“食经”成为他长寿的奥秘。

(责任编辑:刘振龙)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观孔子 学中药养生大道

由周润发,周迅主演的电影《孔子》上映。孔子除了“教育家、思想家”这些名号外,其实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懂得中药养生有很大的关系。小编就带大家探究一下孔子中药养生的秘诀。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肖河主任医师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尤为专长;对泌尿系统疾病,慢性咳嗽,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

  • 吕崇江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 彭树灵副主任中医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