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证型常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湿热血瘀,其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最为常见,当然也有互为兼夹的。中医治疗胃病,往往注重调养。叶进原则上不推荐病人用中成药,因为其药物组成比较固定不能因人制宜;而汤剂可根据病人的情况灵活运用,而且能以调节人的整体情况为前提,综合治胃。他的养胃方,从看天、看地、看人三方面入手。叶进在行医时,反复向病人强调:要按时吃药,定时复诊,根据疗效调整剂量、配伍,整个疗程要维持三个月以上。
看天:因时制宜
肠胃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慢性胃炎,尽管在冬季天气寒冷时多发,但防治应从秋季就开始。秋天按气候特征分初秋、仲秋、深秋。脾喜燥恶湿,初秋湿热,由脾而伤胃,所以初秋的时候应减轻湿热,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脾来养胃;仲秋气候变得干燥,此时容易胃阴亏虚,所以养胃要从养阴开始;深秋时节,气候特点是燥而寒,外邪入侵,适当滋补,可以帮助驱寒暖胃。当然,在其他天气较热的季节,胃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吃一些冰冻的、刺激性的或不新鲜的食物,也会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在天气较热的季节慢性胃炎病人也要忌口。
看地:因地制宜
叶进常遇到一些本已调理得很好了的病人,不知怎么的,胃病突然又犯了。原来,他们前期出差或外出旅游,不了解当地情况,途中饮食、起居都不太讲究,到了吃饭的时间没按时吃。这样经过一番舟车劳顿,再加上吃东西不卫生或睡眠不好,都会引起胃病复发。此外,地理环境对人的身体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有些地方湿气比较重,有些地方早晚温差大,还有些地方十分干燥。这些对于患胃病者,都会产生影响。
看人:因人制宜
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体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用药也要有所差异,如血虚的要补血、阳虚的要温阳。中医讲究针对病因治疗,假如肝胃不和,那就要疏肝和胃;脾胃虚寒,就要以温中补虚为主。另外,有些人除了有胃病,还有其他疾病,也要及时发现治疗,不能忽视其他的疾病对胃的影响。
叶进说:治胃病,要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实际情况,按照中医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则,用疏肝和胃、温中健脾、滋阴养胃、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等方法来调理。同时,治慢性胃炎,还要注意生活细节、饮食起居,真正做到养治结合,这才是对付“老胃病”的“正道”。
(实习编辑:伍智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药物治疗原则是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胃肠消化,多以吗丁啉、乳酶生等助消化药为主。吗丁啉:口服,每次10~20mg,每日3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孕妇慎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可能拮抗本品作用,不宜同服;婴儿服用可能会因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而引起神经方面的副作用。
擅长领域: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暗疮,月经不调,儿科感冒胃肠调理等。
擅长领域: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胆囊息肉,胃癌,食管癌,肠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