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坐月子”时期勿忘忌口

2009-07-19 07:56: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关于产后饮食宜忌的问题,清朝单南山《胎产指南》云:“新产之后,禁膏梁,远厚味,食粥茹蔬,乃切务也。”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刚分娩后不久,毋令食牛、羊、猪、鹅肉、鸡子、面物,虚人难消化;毋食梨、凉粉、冷菜、凉药、冷水、豆类等寒凉壅气之品,防止血块凝结;毋多食胡椒、艾、酒,血块虽得热流通,新血亦不宁,防崩漏;诸如枳术丸、香砂丸等药物,也须谨慎使用,以防温燥之性,重损新血。

  产后应忌生冷 产妇由于分娩消耗大量体力,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胎儿和胎盘的娩出,都使得产妇代谢降低,体质大多从内热到虚寒。因此,中医主张产后宜温,过于生冷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利气血恢复。若产后进食生冷或寒凉食物,会不利气血的充实,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并且不利于恶露的排出和瘀血的消散。

  一些凉拌菜未经高温消毒,产妇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和菜最好温热后再吃。对于体质较虚的人来说,宜少吃苦瓜、枸杞菜、萝卜缨、芹菜等过于寒凉的菜肴

  适当进食蔬菜水果是有益的。大多蔬菜只要经过适当的烧煮,性味不一定是寒性的。且蔬菜中有大量维生素,对于产妇体力恢复大有好处。蔬菜中的水分和纤维素,水果中的果胶对防止产后便秘也是有利的。

  产后忌辛辣温燥及烟酒 辛辣温燥食物可助内热,使产妇虚火上升,有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症状,也可能通过乳汁使婴儿内热加重。因此,产妇饮食宜清淡,产后5~7天应以软饭、蛋汤等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例如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茴香、肉桂、酒等辛辣温燥食物和调味香料。产后饮酒,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利,酒精还会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造成危害。产后吸烟可因尼古丁抑制乳汁分泌导致母乳不足。

  产后忌大补 一味地强调产后多虚而大补是片面的观点。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不适当或过量补充营养品或中药补品,反而有害身体。即使确因产后体虚须用中药补品,也要等到产后恶露排出或颜色不再鲜红再考虑进补。分娩不久饮桂圆汤是许多地方的习俗,其实就不妥。因为桂圆中含有抑制子宫收缩的物质,不利于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不利于瘀血的排出。

  产后如果恶露排出不畅、下腹隐痛,可吃一些红糖水或是益母草煲汤,或是产复康之类的中药。如果没有这类情况,就不必吃。有些体质特别热的产妇,反而会因吃了这类活血化瘀的食物或药物,引起产后出血或便秘。最安全的补法是因人而异,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进补方案。

  此外,下列食品应避免食用:①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会影响睡眠及肠胃功能,亦对新生儿不利;②酸涩收敛食品,如乌梅、山楂、柠檬、橘、柑等,以免阻滞血行,不利于恶露排出;③过咸食品,过多的盐分会导致浮肿;④麦乳精,麦乳精是以麦芽为原料生产的,含有麦芽糖和麦芽酚,而麦芽对回奶十分有效,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总之,产后多虚寒,饮食宜温,过食生冷不利于气血恢复;产后多阴血虚,亦不可过食辛辣温燥及烟酒,以免伤阴耗气;产后不可盲目进补,要在中医指导下辨证施补。

(实习编辑:伍智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江书刚主治医师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

  • 刘潮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疑难杂症。主治高血压、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 蒋红玉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