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原产我国,每逢正月里,梅花在寒风中怒放,香飘十里,到了初夏,树上结满了青黄色的梅子,不仅可采来鲜食,还可做成各种酸甜可口的梅干、梅酱、话梅、酸梅汤等。把刚采下的梅子用火炕焙2~3昼夜,再闷2~3天,就成了中药里的乌梅。
乌梅不仅是大众所熟悉的休闲食品,还具有许多药用价值。《随息居饮食谱》中讲述‘梅,酸温,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本草新编》提及‘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其味酸涩,长于收敛,能敛肺止咳,可治肺虚久咳不止,又能涩肠止泻,治疗脾虚久泻,乌梅还可安蛔止痛,蛔虫病多见于小儿,虫多时,常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这时患儿腹中剧痛难忍,弯腰屈膝,辗转不安,严重的还可引发肠梗阻。蛔虫有‘遇酸则伏’(指暂时安伏下来)的特性,而乌梅酸味笃重,实为安蛔的良药,故遇到小儿腹痛欲绝,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乌梅煎成浓汤候温服,往往能为家长、医生和病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乌梅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人所共知的,消渴(糖尿病)病人口燥咽干、烦渴多饮者,用乌梅、淡豆豉各10克,煎汤代茶饮用,可起到生津润燥的效果。另外,将乌梅炒炭,还可以止血。中医以梅芳香怡人、酸涩平和的特性,用于疏肝和胃、调畅气机,治疗因肝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胀、纳食不香等。
现代研究证明,青梅或梅子汁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排钾性利尿药者宜食之;乌梅中含有儿茶酸能促进肠蠕动,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乌梅中含多种有机酸,有改善肝脏机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乌梅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下面介绍几则乌梅的保健食疗方。
久泻久痢适用——乌梅粥
原料:乌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乌梅入锅,加水适量,煎煮至汁浓时,去渣取汁,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粥,至米烂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泻肝补脾,涩肠止泻。
用法:每日2次,趁热服食。可作早晚餐服食。
中暑适用——乌梅汁
原料:乌梅50克,姜酊1~2毫升,白糖适量。
制法:乌梅清水洗净(要快),加开水浸泡1小时,再加入白糖搅溶,最后放入姜酊搅匀即可饮用。
功效:止渴生津。
慢性胆囊炎适用——乌梅内金调蜂蜜
原料:鸡内金100克。乌梅肉30克。蜂蜜25克。
制法:鸡内金、乌梅肉共研细,然后以蜂蜜调匀即可服用。
功效:缓中止痛。
用法:每日3次,每次20克。白开水冲服。
高血脂适用——山楂乌梅饮
原料:山楂30克,乌梅15克。
制法:山楂、乌梅加水1500毫升煎1小时,浓缩至1000毫升,过滤去渣,将浓缩液装入大口瓶中。
功效:降血脂,抗病毒,抗过敏,止泻。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用法:分4次饮用。
扁桃体炎适用——乌梅甘草饮
原料:乌梅肉、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玄参各等份。
制法:上药捣碎混匀。每次用15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盖温浸1小时。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
用法:代茶饮,每日1剂。
(实习编辑:张婷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每年的9月22日到23日之间,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交秋分节气。秋分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分”字意味着昼夜平分、寒暑交替,到了秋分,秋天就过去一半了。秋分之前,养生的奥秘是健脾祛湿,而到了秋分,养生的奥妙就在于“补水”。本期39食神为大家推荐一些简单易做的家常食谱,让您水润过秋天。
擅长领域: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胆囊息肉,胃癌,食管癌,肠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