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黄褐斑分为“肾虚肝瘀”和“脾虚肝瘀”两种,针对这两种斑点开了以下的中药方子:
1、肾虚肝瘀型:两颧色斑、色泽较深暗,形体偏瘦,多伴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药方(用途:补肾填精养血疏肝)女贞子20旱莲草15淮山15熟地10山萸肉10益母草10当归10白芍12丹参12柴胡6川芎6松壳6(单位:克)
2、脾虚肝瘀型:色斑分布于两颧及口周,形体丰满,伴腹胀,大便稀疏、舌质暗红,苔白腻。
药方(用途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柴胡6白芍10当归10炒松壳10玫瑰花10红花10白术10云荃10白术10白僵蚕10冬瓜仁15白附子10加减逍遥丸(单位:克)
要求:用三碗水冲泡药草半个小时,再煎半个钟即可。一般在半个月就可以取得好的恢复效果。
特别提醒:在中医用药阶段,即使是夏天也要少饮猪骨汤,太腻的事物最易造成脾虚,另外夏季过量地饮用啤酒也会对肝不利。
(实习编辑:倪舜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尤为专长;对泌尿系统疾病,慢性咳嗽,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炎、鼻炎、支气管炎,慢阻肺,肝炎、胆囊疾患、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各种老年病,泌感、结石,风湿痹症、眩晕、痛症等杂病。对小儿四时感冒、咳喘、厌食、虚汗、肾炎及皮肤科常见病也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