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发热:大多数病儿表现为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
2.多饮多尿:病儿口渴多饮,尿亦频繁、清长。
3.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
4.其他情况:病初起时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感冒症状,但多不严重,发热持续不退时可见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烦躁不安。
5.病程:多数历时1-2月,亦可长达3-4月,直至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6.实验室检查:血象除部分病儿周围血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多在正常范围。
二、鉴别诊断
需与疰夏相鉴别,该病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食欲不振,精神倦怠,无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是因暑气熏蒸而发病,多伤气阴,辨证要区别是否累及上焦肺胃气阴,还是损及下焦肾之阳气。疾病初期,多不显病容,但发热口渴多饮,纳食如常,舌红,脉数,为暑伤肺胃证;发热持续不退,随之多饮多尿,食欲渐见减退,面色出现苍白,身体日渐消瘦,口唇干燥,皮肤灼热,肢端欠温,精神疲乏,舌淡,脉无力等,则为上盛下虚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原则。清暑泄热,着重于清肺胃,泄内热,常用辛凉清暑之品,不宜过用苦寒,以防化燥伤阴。益气生津,着重于助中气,养肺胃,常用甘润之品,不能过于滋腻,以防滞邪。若病久病重及肾,肾阳不足,真阴亏损,心火上炎,则宜温肾阳,清心火,佐以潜阳固涩,生津止渴,温下清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知香薷饮?既能解暑还能消肿!
2019-05-15
这三样东西你还在吃?痛风找上门是太轻而易举
2019-04-29
宫颈癌疫苗接种年龄有讲究,什么时候打疫苗才有预防作用?
2019-04-12
乳腺增生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