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邪炽气营证。
2.生脉饮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邪人营血、气阴虚衰证。
3.脉络宁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和内风扰动证。
二、单方验方
1.大青叶log,板蓝根20g,甘草6g。1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犯卫气证。
2.礞石粉2份,月石、芒硝各1份,用鲜竹沥拌和喂服。每次1—3g,1日3次,2周为1疗程。用于痰蒙清窍证。
3.蕲蛇粉,每次2g,1日3次。开水化服,连服15天。用于内风扰动证。
三、针灸疗法
1.取风池、风府、下关、颊车,强刺激不留针。1日或隔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失语症。
2.取曲池、肩盂、外关、大椎,针刺,1日1次。用于内风扰动之上肢瘫痪;取阳陵泉、血海、风市、足三里、绝骨,针刺,1日1次。用于内风扰动之瘫痪。
3.针刺天突、廉泉、内庭、合谷。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吞咽困难。
4.针刺廉泉、哑门、照海、通里、合谷、涌泉。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语言障碍症。
四、推拿疗法
用滚、揉、搓、摇等手法,对肢体瘫痪、关节僵硬的患儿进行推拿疗法,手法要有节奏,柔和、缓慢,由远端到近端。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
五、急重症西医处理
1.退热放置冰帽、冰袋及温水擦浴、室内空调等物理降温措施。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扑热息痛口服。
2.止惊药物有安定、苯巴比妥、10%水合氯醛、冬眠灵等,依次选用上药一种,观察10—20分钟,抽搐不止者换另一种,惊止者根据情况用维持剂量。
3.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静脉注射或滴注,防治脑水肿、脑疝。
4.纠正呼吸衰竭应用东莨菪碱、洛贝林、尼可刹米等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如重症:呼吸衰竭药物难以控制,即行气管切开术,应用人工呼吸器。
5.惊厥、面唇青绀者及时予以吸氧;喉间痰多不能咯吐者,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二、护理
盛夏季节发现高热、抽痉、昏迷病人需密切观察,及时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或生命危险。病室应保持通风凉爽,严密观察病儿体温、脉搏、呼吸、神识、血压等情况,高热病儿应及时予以退热降温,昏迷、抽风病儿及时予以吸氧、吸痰、止惊处理。昏迷病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注意补充营养,急性期宜给清淡而富营养的流汁食物,如豆浆、牛奶、西瓜水、绿豆汤、稀米汤等,水分必须充足,对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或静脉滴注营养要素。
[文献摘要]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温病条辨·解儿难》:“暑痉,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颈项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用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势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方法悉载上焦篇,学者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
《温病条辨·伏暑》:“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现代研究]
夏翔.中医治疗小儿乙型脑炎78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7;28(4):34
将78例小儿乙型脑炎分为三期辨证治疗。初期,相当于卫分及邪入卫气阶段,与西医轻型相似,治法清热解表,予乙脑一方:石膏、寒水石、芦根各60g,蝉蜕、大青叶各9g,炙甘草6so中期相当于气分及邪人气营阶段,与西医普通型相似,治法清营透气,予乙脑二方:鲜生地、石膏各60g,丹皮、赤芍、知母、黄芩、龙胆草、蝉蜕各9g,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2g,芦茅根各驸s,益元散15g,黄连、玉枢丹各3g。极期相当于邪入营分或逆传心包的证候,与西医重型和重暴型相似,治法清营泻热,豁痰开窍,予乙脑三方:水牛角、鲜生地、石膏各60g,丹皮、赤芍、龙胆草、蝉蜕、淡竹叶各9g,知母、大青叶、石菖蒲各12g,黄连3g,竹沥30g。后期或后遗症期,治法补气益元,佐以养血通络,予乙脑五方:炙黄芪60g,当归、玄参各15g,红花、桃仁各12g,赤芍、地龙、党参各9g。经治疗后获痊愈67例(85.9%),留有后遗症7例(9%),死亡4例(5.1%)。
朱恒兴,周昌明.下法为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83例.江苏中医1994;15(7):11
收治气营型(相当于普通型、重型及部分极重型)乙脑147例,随机分A、B两组。A组83例为治疗组,应用中药乙脑Ⅱ号:生石膏、板蓝根各150g,金银花、拳参、竹叶、钩藤、生大黄(后下)各15g,菖蒲、竹沥、半夏各log,玄明粉(冲服)8g,全蝎3g,每剂浓缩成160ral,3岁以内30ral,3—5岁401rtl,6—15岁50mL,成人80mL,每日3次口服。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30mL;四肢厥冷,热深厥深者,加羚羊角粉2soB组64例为对照组。两组西医治疗、护理方法相同。治疗结果:A、B两组体温复常平均分别为5.6、7.4天,抽搐停止平均分别为3.2、4.9天,神志转清平均分别为4.5、6.2天;治愈率:A组83.1%,B组68.9%;死亡率:A组3.6%,B组9%。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1)。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