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个经穴,使经穴数目达362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