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应遵循“燥者濡之”的原则,法当滋补肝肾,养阴润燥,同时宜兼顾祛瘀通络之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肾内科主任宋立群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主要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腺、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一系列腺体分泌功能下降症状:如眼干、无泪、异物感、口干思饮、进干食困难等。部分病人伴有腮腺肿大,同时尚可能有鼻腔、阴道、皮肤干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外分泌腺受累等。本病在传统中医文献中无明确记载,但其临床表现及论治则散见于有关医籍。如针对口干、目干,辨证属“燥证”或燥邪及风热致病;口渴、多饮,属“消渴”范畴;累及关节酸痛,按“痹证”论治。现代亦有学者提出“燥痹”之说。
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气闭塞之意,提示其内涵十分广泛。“燥痹”一名,明确表达了本病为燥热损伤气血津液乃至脏腑正气而致,又因疾病发展过程中患者常可出现肌肉、关节病变,且干燥综合征中部分病例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皆属中医“痹证”范畴。此说有其合理性,故宋立群教授认为以之命名较为恰当。本病之燥与一般六淫燥邪迥然不同,其特点为无明显的季节性,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可引起广泛的脏腑经络损害。
宋立群教授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人:36岁的女士李某,去年夏秋之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咽燥,伴双目干涩,饮水量多,遂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经实验室检查及眼科、口腔检查和腮腺造影,最后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给予强的松30mg/日,2月余无缓解而停药,于2007年1月辗转求诊于宋立群教授。见患者口唇、皮肤干燥,无汗,双目干涩,口渴引饮,伴有乏力,腰酸,便干,舌稍红苔少津,脉弦细。中医诊断:燥痹,证属肝肾阴虚型。
首诊时,宋教授为她确立了滋补肝肾、养阴润燥的治疗原则。方剂采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合用沙参麦冬汤进行加减。同时静点中药生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并口服维生素以改善病情。二诊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方拟补中益气汤、增液汤加减。三诊遵上方连服30剂,并随症加减。四诊以益气养阴、祛瘀通络为主。五诊时,患者目干、口渴、无汗、身痛诸症皆消,月经正常,燥热之标已去。
宋教授介绍说,李女士的病情属肝肾阴虚型。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失于濡养,燥热为标。治则当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燥为大法。方拟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合沙参麦冬汤辨证加减。
宋立群教授强调指出:治疗干燥综合征,需以“燥者濡之”为原则,但与一般燥证有所不同。本证多见于中年女性,肝肾虚为本,口眼干燥为标,与一般口渴津亏证治有异,应格外重视滋补肝肾。同时,干燥综合征往往迁延不愈,耗伤阴血正气而致气虚血亏,经脉运行不畅,瘀血内生,故治疗须兼顾祛瘀通络之法。
小编推荐:对于阴道干涩,中医认为多由于肝肾虚衰、阴血亏损、冲任失调所致,治疗应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调节冲任为主要大法。[详情请看>>>>治阴道干涩 解性交疼痛]
(实习编辑:朱文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